摘 要 模型方法是現代生物研究的重要方法。新課程3個模塊(人教版高中生物)中都有練習對各種模型的構建,模型還作為工具,用來分析研究對象各因素關系、運行的特點、預測評價等。
關鍵詞 生物模型 模型方法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課程標準確定的能力目標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3個方面,其中尤為重視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領悟和運用科學方法,對于發展科學探究能力至關重要。在高中生物課程的3個必修模塊中,共同之處是在科學方法教育方面的價值,正如課程標準所指出,3個模塊有助于學生“領悟建立模型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模型方法就是把研究對象(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細節、非本質的聯系舍去,從而以簡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現原型的各種復雜結構、功能和聯系的一種科學方法。
模型具有3個基本特點:①是對實際對象的模仿和抽象;②組成體現認識對象系統中的主要因素:③反映主要因素之間的關系。
模型也可分為形象模型(實物模型)和抽象模型兩大類。
抽象模型中,概念模型、模擬模型和數學模型是其基本的類型。概念模型是對認識對象系統的一種簡化的定性描述,用于表示系統組成和相互關系,它是抽象模型中最基本的模型。模擬模型就是用便于控制的一組條件來代表真實事物特征,通過模仿性試驗來了解實體的規律。采用數學語言對對象進行定量描述就是數學模型。
1 動手建構模型。領悟和運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1.1 建構模型方法也是現代生物研究的重要方法
3個模塊(人教版高中生物)中都有練習對各種模型的構建,具體歸納如表1所示。

1.2 模型的制作
3個模塊中模型建立的特點是提供一定的指導,由學生動手動腦建構模型,能力目標是讓學生領悟和運用建構模型的方法。例如第三章“制作真核細胞模型”。教材中描述的是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微細結構,因而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學生親身體驗模擬制作“細胞”的立體結構模型有助于再現有的實驗條件下讓細胞變“微觀”為“宏觀”,而更好地構建他們完整的知識體系。
1.2.1 模型的制作過程
我們制作的細胞結構模型是屬于實物模型。是對原型的模仿和抽象。現以動物細胞為例,體驗建構模型過程:
(1)分組進行討論,動物細胞的結構主要包括哪些,設計制作模型方案。
方案:動物細胞主要結構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其中細胞質中含各種細胞器,主要有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核糖體、中心體、溶酶體等。
(2)尋找和選擇材料:泡沫塑料、木板、紙板、橡皮泥、線繩、布、塑料袋、細鐵絲、大頭針等。
(3)小組討論制作模型規格(大小,展示的是全部還是局部,平面圖還是立體圖等)、模型包含的結構等。
(4)討論材料使用。各種細胞結構用何種材料。細胞結構如何制作,細胞結構之間如何連接等都需討論、細化。真實的細胞顏色并不鮮艷,但是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不同的細胞結構,使細胞的各部分結構特點更加突出,便于觀察。
(5)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真核細胞的模型制作,并交流成果,作出評價。
(6)成果:學生做的模型有:①用硬紙殼作“細胞壁”,塑料薄膜緊貼其上當作“細胞膜”,用橡皮泥精心捏制成各種各樣的細胞器;②用精美的包裝盒作細胞壁,內有一層硬質的透明殼作細胞膜,用瓊脂制作透明的細胞質基質,用中藥小藥丸作核糖體散放在其內,非常形象直觀,也利于保存和收藏等。
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學生討論分析,分工合作,氣氛熱烈。
1.2.2 模型制作的學習價值
通過模型制作實踐活動,進一步探究細胞的結構及功能,使學生由理性認識轉向感性認識,更容易把握細胞結構的完整性以及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而且通過分組活動,小組各成員能分工合作,積極思維,互幫互動,相互促進和提高。
2 模型作為工具,用來分析研究對象
2.1 教材中的模型分析
除了學生自己建構模型;教材中還把模型作為工具,用來分析研究對象的組成因素,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因素運行的特點,預測評價等,總結如表2。


2.2 教材中的模型做為工具
在生產生活中,模型也可以是工具,定量評價,預測,檢驗研究對象中特征因素的變化,解決有關的生物學問題。
例如:在“生物與環境”知識模塊中有這樣一道題:下面2條食物鏈,假如生產者的數量一樣多,能量傳遞效率相同,那條食物鏈中,消費者所包含的能量多?
①草→羊→狼;
②草→蟲子→鳥→鷹。
學生中的答案普遍有兩種(設草固定的總能量為A,能量傳遞效率為20%)。
第一種:①草→羊→狼
A 20%A 20%×20%A、
消費者所包含的能=20%A+20%×20%A。
②草→蟲子→鳥→鷹
A 20%A 20%×20%A×20%×20%A 20%A
消費者所包含的能量=20%A+20%×20%A+20%A×20%×20%A
所以②食物鏈消費者所包含的能量大于①中消費者所包含的能量。
第二種:再設第二、第三,第四營養級呼吸作用消耗能量分別為a,b,e。
①食物鏈消費者所包含的能量=A-(a+b);
②食物鏈消費者所包含的能量=A(a+b+c)。
結果與第一種相反;這兩種好像都有道理,孰錯孰對?
教材中提供了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概念模型、定量描述能量流動的特點:

從模型分析,每個營養級(除了第一營養級外)的能量由上一個營養級傳遞而來,能量去向有3個:自身的呼吸作用,傳遞給下一個營養級,遺體殘骸中的能量交給分解者。上面4種解法,第一種未考慮每個營養級中應該有呼吸作用等散失能量,第二種方法相對正確。相似的題目:假如你是農業專家,訪問非洲。發現某些國家糧食短缺,你可能會建議發展農業,那么飲食結構是多以糧食蔬菜為主還是以肉類為主?
課程標準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工業上用酵母菌釀酒就是一個例子。釀酒的工藝是這樣:先給發酵罐通氣,促進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釋放較多的能量繁殖,增加酵母菌的數量,然后密閉。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那最后酒精的多少和酵母菌的數量有直接的關系。我們比較關注酵母菌的數量變化以哪種曲線形式增長的。
學生中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觀點:J型增長曲線。依據:密封前,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葡萄糖是充足的,基本不存在種內斗爭。增長率不會下降。
第二種觀點:S型增長曲線。依據:酵母菌有氧呼吸產生CO2,導致培養液pH下降,還有隨著酵母菌數量上升。空間有限,種內斗爭因此加劇,因此增長率下降。
第三種觀點:酵母菌數量怎樣增長,說不清楚。
模型方法作為一種現代科學認識手段和思維方法。所提供的觀念和印象,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條件.而且是學生認知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中J型增長曲線模型假設條件是:在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條件下,種群的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加。S型增長曲線的假設是: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斗爭就會加劇,這就會使種群的死亡率增高,出生率降低,當死亡率增加到與出生率相等時,種群的增長就會停止,有時會穩定到一定水平。根據模型判斷,密封前的酵母菌食物充裕,空間是否充裕很難說,但氣候或pH值不適宜了,這會使增長率下降。那酵母菌數量增長應該是一條不完整的S型曲線。
3 主動構建模型,解決有關生物問題
模型方法就是抓住原型的本質特征,把復雜的原型客體加以簡化和純化,并對抽象的假設或命題進行邏輯轉換,以構建一個能反映原型本質聯系的模型。老師除了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熟悉的模型去解題,還應該幫助學生根據題目所提供的條件主動構建模型解題。
模型和原型的關系如圖2所示。

下面通過例子來說明主動建立模型來解決問題。
例:CO2從一個葉肉細胞的線粒體的基質中擴散出來,進入同一個葉肉細胞的葉綠體中,共穿過幾層膜?
用模型方法來分析見表3。
從模型看出,CO2需穿過4層膜。
例:一個有8條染色體的細胞進行有絲分裂,經過問期以后,DNA和染色體的變化如何?很多學生記得:間期最主要的變化是染色體的復制,自然就作出DNA和染色體數目都增加一倍的答案。這里作出錯誤判斷的原因是染色體復制前后數目不變。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建立染色體復制的模型。
根據模型方法,從原型中分析提取的是復制前后的染色質,間期復制后變成含2個姐妹染色單體的染色質。為了便于觀察分析,把原型進一步抽象,下面是把復制前染色質抽象成染色體a,復制后的染色質抽象為圖b,建構模型如圖4所示。

染色體模型將學生的認知結構從抽象向具體過渡,抓住染色體復制的本質特征,對染色體復制過程抽象化,把復雜的認識對象加以簡化和純化。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抓住有絲分裂中細胞變化的主要線索,理解染色體規律性變化,進行支架式教學和學習。
總之。建立模型在高中生物研究中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教師在生物教學中運用模型方法,不僅便于分析和解決有關生物學問題,而且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質,并能帶動、整合其他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