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家里的抽屜,總能翻到兩只蛋套,一只是紅色絲線繞結而成的,另一只是用彩色繡花線編成的。那是兒子出生后第二年,過立夏節時,我給他做的,之后每年立夏就會用到,套進一個白煮雞蛋,掛在他胸前……幾乎用了10年。近兩年,兒子長大了,就很少再用,只是一直保存著。
看到蛋套的同時,記憶也將我的思緒帶到自己小姑娘的年代。每年立夏,媽媽總會給我和妹妹每人戴上一只她用五彩絲線編成的蛋套,里面各自裝了一個大大的白煮雞蛋。印象里,那天我們都過節一般開心。
70年代,家里條件不很優越,平時我們是難得吃到雞蛋的,偶爾媽媽煮個鴨蛋,姐妹兩個還要一人一半分著吃。只有逢到立夏,才會有這樣好的待遇,于是格外珍惜。我總是很小心地怕碰壞了那雞蛋,當寶貝禮物似的呵護著,偶爾一不小心碰壞了,還會掉眼淚。媽媽說:立夏掛蛋,是希望你們能夠結結實實地健康成長!多有意義的愿望呢,像白煮蛋那么圓圓實實的!
自己做媽媽后,逢到每年立夏這天,我也會如法炮制地給兒子準備好蛋套和白煮蛋。有幾次,節前跟同事說起,好些人反饋過來的表情都是莫名、迷茫的:“立夏要吃蛋嗎?還有這說法嗎?我們怎么沒有這樣的習俗?”我很奇怪,從小根深蒂固的一種節氣習俗,怎么在他們的生活觀念里,居然是個盲點。
有次,上網查看才知道,原來,每逢立夏,寧波、舟山一帶的老百姓才會有吃蛋的習慣。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浙江一帶的天氣會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
這也難怪,我們家祖籍是寧波人,自然的,立夏節吃蛋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家庭傳統習慣,被一直延續著。從繁多的節氣習俗里,我能感受到媽媽對于我們姐妹兩個的深厚關愛和殷切希望,同樣,我也不例外,作為媽媽,當然也希望每個節氣能夠給自己的兒子帶來健康、好運……
很小的時候,總覺得我媽媽是世上最聰明、最手巧的,從媽媽手中會誕生很多美麗的東西,我們身上的衣服、毛衣,腳上穿的花布鞋,家中的臺布、窗簾,我們姐妹倆的小掛件、小飾物,還有我們每天抱著入睡的枕頭上那些美麗仙女……我一直都會想,哪天我也要像媽媽一樣,做個最聰明、最能干的女人。
于是,媽媽無論做什么,她的邊上,總會多了我這個搬個小板凳,靜靜地坐一邊看著她忙活的小丫頭。久了,媽媽也會笑著,拉我加入,手把手地教我幾招,于是天長日久,我也成了別人眼里特別心靈手巧、聰明能干的女孩子了。
我很喜歡那五彩的蛋套,有年立夏,我央求媽媽教我動手做一個蛋套,能夠讓自己隨時擁有這樣一個美麗的網套。媽媽耐心地教我,一邊向我講解著程序,一邊讓我跟著她一步一步地操作。別看這只是一只小小的蛋套,卻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和眼神喲,不然,編出來的套一定是“亂套”的!
編織蛋套前,先選上起碼10種以上顏色的絲線,錯落分開地掛在主繩上;然后,將兩根相鄰之間的絲線相互兩兩打結,那結的高度和大小都必須要一致。一圈的絲線都兩兩結上后,再往下一厘米左右,將已經打結之下的絲線分開,與相鄰結下分出的另一根絲線纏結在一起,兜完一圈……如此一層層往下,幾乎要完成5、6圈自上而下的打結過程,才能編成一個圓狀的網兜。最后把那些絲線統統歸結在一起,打個最大的結!這樣一個蛋套就完成了。
做蛋套很費時間,而且需要特別細心。曾經,我就因為太急,找錯了相鄰的絲線,結果,那套根本無法裝進雞蛋,只能解開重來,甚至丟棄重做一個新的。真的,只要其中一根線結錯了,就全部亂套了!我不由感慨:人生的姻緣紅線是否也不能太急促地去打結、捆綁了,一旦找錯了對象,打錯了結,那姻緣不也就要亂套了嘛?
這些年,每到立夏,我會早早起床,打開冰箱,取出20個雞蛋,先把它們水煮了,取出5、6個煮熟的、完好結實的,放在一邊的碗里,準備隨后給兒子掛上。其他的,我都放了茴香、桂皮、五香粉,加上醬油,放進一小布袋茶葉,煮上滿滿一鍋的茶葉蛋!聞著四溢的,充滿整個房間的香味,仿佛又把自己拉回到了久遠的童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