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讀書,讀書講究方法是他們成就大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本”經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提出:“根據自己的專業選定一些需要精讀的書,要一本一本地讀,在同一時間內只能讀一本書,一本書讀完了才能讀第二本?!睔v史學家鄭天挺指出:“精讀一本最好的書,要一個字,一個詞,一個人,一處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從頭到尾,反復對照?!彼稳它S山谷早就一語道破了“讀破一本書”的精妙之處:“泛(覽)百書,不如精讀于一也。”
“二分”經
清末學者梁啟超把每天讀的書分為精讀與泛讀兩大類。精讀即細讀,能懂能通;泛讀,即瀏覽,積累廣博的知識。這樣一定會厚積薄發,學有碩果。也有學者從內容上把書籍分為良、莠兩大類,擇“良”者而讀之。
“三遍”經
數學家蘇步青,作家茅盾等都認為讀一本書不少于三遍:第一遍通讀,可以囫圇吞棗;第二遍,細嚼,即精讀,吟味,步步深入;第三遍,消化,即深究,直至融會貫通。除此之外,名人讀書還有“三到”和“王步”經:宋代理學家朱熹和現代作家魯迅提出讀書要“口到,眼到和心到”;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采用“總,分,和”三步分讀法。
“四多”經
偉人毛澤東讀書有“四多”的方法和習慣,即讀得多,寫得多,問得多和想得多。
“五之”經
作家姚雪垠強調讀書必須“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是從”,要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名辨之,卒行之(《禮記·中庸》)”。
“六使”經
培根主張讀各方面的書:“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讀數學使人精密,讀哲學使人深刻,讀道德使人高尚,讀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p>
“七錄”經
明代文學家張甫每讀一篇佳作,必抄錄之,錄完,默讀一遍,便燒掉;再抄,再默讀。如此反復七次,會永記不忘。其書房命名為“七錄齋”的含義即在于此。
“八面”經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提出“八面受敵”的讀書方法,即在讀一本書的時候,對全書的內容分別從多個方面認真搞懂,能經受住方方面面的辯難和提問,也就是能達到迎敵于八方的境界。
“九審”經
文學家陳中凡研讀古書主張“審諦九事”:辨別真偽,識其途徑,明白古訓,分辨章句,考證故實,通曉條理,知其家法,察其史實,知其流別。
“十行”經
教育家段力佩指出:“書海茫茫,人生有限”,“我主張一目十行的辦法,瀏覽各種書籍報刊?!痹缭谒未鷦⒖饲f就有詩云:“五更三點結漏,一目十行讀書。”
選自《中國檔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