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生活科學》雜志8月號報道,科學家的使命是搞清楚這個世界如何運轉,讓大自然迫不得已泄露隱藏許久的秘密。這同17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對科學家職責的描述相符。當然,并非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那究竟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才能成為科學家呢?
常越過各種思想桎梏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認知學家柯林·艾倫說:“最大的謎團是有關什么是人類的問題——大腦構造、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等等,這些都是人們能夠從事科學研究的要素。”眾所周知,幾乎沒有科學家把顯微鏡或者大腦掃描儀對準自己,所以,科學家得出結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個謎。艾倫說:“如果我們能了解成為一個科學家的必要條件,就可以回饋科學本身,推動科學發展。”
成為一位科學家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探尋謎團的好奇心和解開謎團的創造力。歐洲研究委員會委托進行的一項有關科學創造力的研究稱:“科學家表現出超強的好奇心。他們會對基本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充分表現出求知的欲望。”好奇心是指對一個有序世界微小差異的敏感性。大量研究表明,充滿好奇心的人渴望尋求新奇的事物和陌生的東西,希望給一切問題找到更好的答案。
好奇的科學家相信,茫茫宇宙定有規律。他們總在孜孜不倦地尋找目前公認理論難以解釋的數據,為了平息數據和理論之間的沖突,科學家常常越過各種思想桎梏,通過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被譽為“量子物理學之父”的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說過,科學家“必須具有鮮活的、本能的想象,因為新思想不是通過推理產生的,而是通過藝術創造力想象出來的。”
像新生兒一樣觀察世界
部分探究科學的哲學家認為,科學家運用類似嬰兒第一次觀察周圍環境的方法來探索這個世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認知學家柯林·艾倫說:“這樣一來,科學能力似乎就成為‘工具箱’基本的零部件,‘工具箱’本身沒有特別之處。”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過:“每個人一出生便具有成為科學家的潛質,每個孩子都擁有類似于科學家對大自然好奇和敬畏的感覺。”
然而,有些人并不認同這種“通用”的科學思想。他們認為,科學家肯定擁有超出常人的特殊才能。艾倫指出,發現這些才能可能比登天還難,因為為數眾多的科學家不僅不愿公開自己的才能,反而愿意將創造力之謎永遠保持下去,他們擔心,如果這成為研究主題的話,便會失去其特有的魅力和神秘感。
研究大腦運轉方式很難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認知學家柯林·艾倫說:“我們剛剛開始認識到,生物體的特性并不是基因或環境/文化的混合產物,每個人都是持續交互影響的產物,我們也構建了對我們同樣產生影響的環境。”大腦所做的決定改變了周圍環境,而周圍環境又反過來影響大腦的決定。
搞清這種“反饋循環”在科學家大腦中如何起作用,困難程度絕對不亞于開發諸如核磁共振成像等技術。艾倫說:“只要用于查看大腦活動的先進技術仍需要研究對象幾乎紋絲不動地躺著,同時被巨型磁鐵包裹著,我們解答這些問題的進展就會很有限。”
選自《青年參考》20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