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想起了早年讀過的一篇散文,叫《三十年的重量》:作者14歲時作文獲獎,對頒獎典禮上點評他文章的大學老師頗為仰慕,這位偶像讓他結束了少年心態。30年后,作者參與當地高校的教授資格評審,卻在送審材料中看到了當年那位老師的名字,并且材料不太過硬。不久在一個公共場合相遇,對方很認真地告訴作者讀過他的哪些作品,作者拼命忍住不敢說出:30年前,你還讀過我另一篇文章;我曾經是你最虔誠的崇拜者。
10年前初讀這一段,仿佛沒有現今那么多的感慨。有時禁不住想到,文中那位大學老師,若得知這些因緣會有何感受呢?倒不是拿什么案例都想練練“共情”,只是忽然意識到,那位老師的經歷,其實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可能不會有他那么戲劇性而已。誰從不曾遇見自己指點、幫助或提攜過的人后來居上呢?說不定對方還沒有散文作者那般溫和體貼。
生活中最難以消受的境遇之一,就是這樣鮮明的落差吧?再推而廣之一點,工作中遇見年輕許多的上司,后來者風頭卻蓋過了自己,所在領域中的后生晚輩聲名鵲起……其中滋味大約不是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所能涵蓋。
年輕時有這類遭遇,其實是無足掛懷的。一時嫉妒或許難免,過后認真比較評估一下自己和別人的長處局限,用心學習他人和經營自己,大有迎頭趕上的機會——再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對未來多于過去的人來說,真正是來日方長。
到了年華老去時,被人超越可能就真的是挑戰了,并且這類挑戰擔保會越來越多,尤其對曾經想有所作為的人。記得見過一篇科幻小說:270歲成就卓著的老科學家竟晚節不保,剽竊了40歲天才同行的成果——其行為令人不齒,不過心情可以理解,只可惜他沒有找到更好的應對方式。當然,點評別人是容易的,真的事到臨頭時,一句重在過程、不在結果怕不足以開解心結。世上能有幾人如虬髯客一般,見到李世民,知道真命天子已出,便推枰斂手,放棄中原逐鹿呢?
想起了心理劇創始人J.L.莫雷諾的一段經歷:他5歲時做了平生第一個“心理劇”,在鄰里孩子玩耍中扮演上帝,不過這位上帝從桌子上摔了下來,摔傷了手臂。后來莫雷諾說,其實每個人都是“摔落的上帝”,從兒時天真的自我中心跌落到人生的磕磕碰碰中,好多人挫折之后摔掉了信心和內在的平衡。而心理劇所做的,就是讓人在安全包容的環境中,演出自己的困擾,重新整合自我,找回再次做夢的勇氣。
被人后來居上是讓人較容易失衡的境遇之一罷了。一路行來,人人都在不停地喪失也不斷地贏取。人最需要的是找好自己的位置,不必與人爭一日之短長,能戰勝自己的無知怯懦和惰性,發展自我,便差不多可以莫能與之爭了。
選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