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場大火燒毀了哈佛的圖書館,很多珍貴的古書毀于一炬,讓人痛心疾首。突發的火災把一名普通學生推到了一個特殊的位置,他在經過痛苦的思想斗爭后,終于做出一個勇敢的選擇。原來在這之前,他違反圖書館紀律,悄悄把哈佛牧師捐贈的一本書帶出館外,準備優哉游哉地閱讀完后再歸還。突然之間,這本書成為稀世珍本。該學生懷著不安的心敲開了校長辦公室的門,說明理由后鄭重地將書還給了學校。校長先是表示感激,并對學生的勇氣和誠實予以褒獎,然后就把他開除出校。賞罰分明,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對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長不作解釋,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讓校規看守哈佛,比用其他東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規則面前,他們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須敬畏規則。有序的文明社會,必須有各種規則來保證。
有個“海歸”朋友告訴我說,在美國,公司做決策時,往往有許多不同意見,大家吵得不可開交,甚至一地雞毛,但是一旦規則定了下來,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執行;相反,在國內,在討論方案的時候,大家好像和氣一團,沒有爭議,可是一旦新規則定下來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與合作,盡來陰的與規則作對。好像規則是種約束力,其實它展現的也是一種公信力。這位海歸博士說,在美國他開車是種享受,但是在國內就有些心虛,甚至不敢開車。坐在福州的出租車里,經常是提心吊膽,問“你怎么可以闖紅燈”?師傅的回答是“這個路口沒有裝探頭?!苯煌ㄒ巹t是死的,人則是“活”的。所以一上車,這位朋友就習慣性系上安全帶。但是經常聽到司機的不滿:“怎么,不相信我的車技?”現在是規定坐在副駕駛室的都要系安全帶,但是很多乘客能糊弄就蒙混過關。
據說有一個大款,買了一輛大奔。他的奔馳有個電子警報功能:一旦車子開動,駕駛員如果不系安全帶,哪怕車速很低,轎車的電子系統都會有“叮叮”“叮?!钡那宕嗑徛?。這老兄就是堅持與規則作對到底,鐵定了心不系安全帶,于是干脆把安全帶照常插入插口,然后一屁股坐在安全帶上。你電子系統不是聰明嗎,我比你更聰明!規則永遠可以被中國人打折扣、愚弄甚至調戲。要知道,在西方發達國家,所有轎車里坐著的人都必須系上安全帶,連坐在后排的人一個也不例外。若干年前黛安娜王妃死于非命,事后德國報紙上是這樣教育大家的:“王妃坐后排,如果她系上了安全帶,一定能保得住一條性命?!钡牵袊送皩幩酪膊磺边@樣不健康的心態,好像是對規則的漠視,其實是對生命的蔑視。
國人對規則往往沒有尊重的習慣,甚至熟視無睹。從最簡單的“排隊”這一社會規則看,中國人的表現可以說是最差的。不管是在銀行還是醫院,是車站還是機場,總有人“插隊”,大家喜歡“擠擠”一堂,“亂”中取栗,不排隊或者插隊不覺得這很羞恥,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機靈”的代名詞。
有人為了考驗德國人的守規則,分別在兩個電話亭上貼了“男”、“女”標志,觀察到的是德國人果然按照電話亭上的標志,男女各進各位,就算一邊排著長隊,另一邊的電話亭是空的,但是從來沒有人不遵守這一規則。美國人在郵局前排隊,排在隊伍前面的顧客,一般距離正在接受服務的顧客至少一米遠:一方面避免彼此靠得太近不舒服,一方面也是尊重別人的隱私空間。如果窗口服務不止一個,也不是每個窗口前面都排一個隊,而是只排一個隊,前面的人依次序到空出來的窗口辦事,以保證先來的人先接受服務。甚至現在經濟比我們落后的俄羅斯,在他們的語言里也沒有“插隊”這個詞匯,他們的窮人在寒風里領取救命的面包時也非常自覺地排著長隊,但是我們的有錢人在銀行里儲蓄卻因為插隊而大打出手……高貴與粗鄙,在規則面前表現得淋漓盡致。
自覺遵守規則是種和諧的美,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之美。任何一種精彩的規則,無不體現“公平的制約”。違反規則者能夠受到相應的制裁——此為公平;掌握權力者無法公為私用——此亦為公平,只有這樣的規則才真正擔負起賦予它的使命。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規則,就是尊重公平、效率與我們自己。
選自《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