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時間多么寶貴,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小小的人兒,哪里能明了?只覺得一年是那樣的難到頭,穿新衣,狂吃狂喝半夜不睡沒人管的春節等待得漫長而焦急。大人們的慨嘆“又一年了”對于急著長大的我們,簡直就是天書上的文字。
現在為了讓孩子們真正理解“時間”的有限,小學課本里新選入了臺灣作家林清玄的《和時間賽跑》,講一個小孩子,在外祖母死去后,一點一點地明白人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讓小孩子的心里有了淺淺的悲傷。從此后就不斷地和時間賽跑,并告訴我們:假如你一直和時間比賽,就可以成功。
如果可以將一分鐘當一分鐘用,甚至一分鐘掰做兩分鐘用,誰不想成功呢?
考心理咨詢師證那會兒,上課的年輕教授二十出頭的樣子,已在攻讀博士后,聽說他最拿手的是關于“時間管理”的研究。我們一幫學員就請他談談時間管理。
他笑,說你們都知道的,就是一生當兩世來用,就是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大的收益,就是三年的戀愛用三個月完成還包括奉子成婚。我們全瞪大眼睛一愣一愣的:三個月奉子成婚?“子”從哪兒來呀?老師臉紅了,說是開玩笑,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時間管理就是用有限的時間做無限的事,每天有計劃,人生有目標。
可生活真的是由我們看不見聽不到的時間一分一秒構成的嗎?它不是某個午后,幾個知已有一句沒一句,一杯又一杯的綠茶嗎?它不是那本對工作對事業毫無幫助,也得不到一點經濟效益的克利斯蒂的偵破小說嗎?它不是約三五個朋友坐著火車一路搖到古城鳳凰,看山看水看風土人情的日日夜夜嗎?
記得那個著名的笑話里,在海灘上悠閑地曬太陽的乞丐和發現離生命終點不遠了才來曬太陽的富豪,他們曬的不是一樣的太陽嗎?終于有人幡然醒悟,寧肯要低薪休閑,也不追求高薪忙死了。
真的,生命不長,但,有些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
每次去看八十歲的外婆,她總要把自己的一生絮絮叨叨地從童年那一章開講。每一句話我都能背下來了,仍乖乖坐著細細聽著,從白天到黑夜,我知道,這些時間,我無法收費。
朋友來了,就帶他們去民俗文化村玩,都去過七八回了,還是去。那些陪人的時間,我浪費得心甘情愿。
有時我坐在窗前,半天半天地發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看著日頭從東到西,聽著水龍頭滴滴答答地響,好像時間的河在緩緩地流。在發呆的時候,我才能確認自己思考過。
當然我也會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來敲字,也會用別人看電視的時間來讀書,也會計劃三十歲時要給自己買一輛車買一顆足夠大的鉆石,但,我也確信,有些時間是用來浪費的,就像有些錢是用來亂花的,有些人,是為了相遇之后再別離的。
選自《小品·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