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腐敗是人們議論最多,群眾最為不滿和痛恨的社會問題。反對腐敗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重政治斗爭。揭示腐敗的成因是懲治腐敗的邏輯起點,腐敗現象滋生的原因包括:私有制、私有觀念、人性私欲的膨脹;國家權力運行的非法制化、規范化;社會轉型、體制轉軌過程中理想的坍塌,人生觀扭曲,價值觀錯位;立法的缺憾、執法不嚴,打擊不力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腐敗成因;反腐倡廉
時下,人們議論最多,群眾最為不滿和痛恨,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莫過于腐敗了。腐敗就像一顆毒瘤侵蝕著黨和國家的健康肌體,腐蝕著黨的干部危及到黨和國家的政權,已經成為一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嚴峻的政治問題,人民群眾對腐敗現象議論、不滿,痛恨乃至咒罵是理所當然的,但作為一名紀檢干部僅僅如此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于事無補的,重要的是冷靜地、科學地分析探討腐敗行為產生的根源(土壤、因素和條件),揭示腐敗行為的產生規律,進而尋求到遏制腐敗行為的良方和對策,才是我們正確的選擇,鑒于此,筆者僅就腐敗行為的形成原因談點粗淺的看法,以期得到專家、學者的教正。
一、私有制,私有觀念,人性私欲的膨脹是腐敗得以產生的根本原因(或曰原動力)
馬克思曾指出:“犯罪——孤立的個人反對統治關系的斗爭,和法一樣,也不是隨心所欲產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現行統治都產生于相同的條件。” [1] 這一理論對于揭示腐敗現象的產生同樣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腐敗和犯罪一樣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是永恒存在的,它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它是隨著私有制,階級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私有制是產生腐敗的根本原因,也許有人問,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消滅了剝削和私有制度,為什么還會產生腐敗呢?這是因為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夠發達、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剝削階級私有制度雖不存在了,但剝削現象和私營經濟仍然存在。私有觀念沒有也不可能從人的頭腦中消滅掉。馬克思主義雖然在社會意識形態中占主導地位,但由于經濟成份的多樣化,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宣傳和刺激,人性中的私欲得以渲染和膨脹。因此現階段我國還存在產生腐敗的根源和條件。
二、國家的存在,國家權力運行的非法治化、規范化是公權力異化產生腐敗的制度性根源(政治原因)
眾所周知,國家是一個歷史范疇,它的產生,存在,發展和消亡都與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等社會現象緊密相聯系,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暴力工具,只要有階級存在,就必然有國家存在,只要有國家存在,就必然有國家權力的存在,按理國家權力的運行和行使應循法而行,但由于權力本身所具的不平等性特征,決定了“特定主體將他的意志強加于他物,使之產生一種壓力繼而服從的能力” [2] 這就難免使權力客體產生對權力的服從和崇拜,我們姑且稱之為權力拜物教,在此情況下,一方面特定主體握有權力,可以對相對方發號施令,另一方權力相對方由對權力的順從和崇拜發展到對權力的渴望與追逐。兩者在一定條件下,一拍即合,當權者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有錢者錢能神通,錢能買官,無怪乎有人形容這種現象:有權能使鬼推磨,有錢能使磨推鬼。聯系前些年,我們國家、黨政軍辦實體、公檢法做生意,表面上看是思想解放,搞活經濟,實際是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對國家權力的褻瀆,除培養造就了一批“官倒”造成了很壞的影響外,對社會上滋生蔓延的腐敗現象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黨高瞻遠矚,采取果斷措施及時糾正了這一不正常現象。歷史和現實已證明,只要有國家存在,就會有腐敗的產生,剝削制度的國家是這樣,社會主義國家也不倒外。
三、社會轉型,體制轉軌過程中,一些黨員干部理想的坍塌,人生觀的扭曲,價值觀的錯位,腐朽思想及生活方式的腐蝕是腐敗產生的思想根源
按理說黨員干部應樹立遠大的理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正確對待和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珍惜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為黨和人民多做貢獻,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實踐入黨時的錚錚誓言。事實上在過去革命戰爭年代和建設時期,絕大多數黨員干部也都能做到這一點,有不少共產黨員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生入死,欲血奮戰,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矗起一座座豐碑,有不少干部為了人民的幸福,殫精竭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愛戴,可是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在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個人們不愿看到確實無法回避的現象無情地擺在人們面前,那就是有相當一批領導,黨員干部在光怪陸離的世界面前眼花潦亂,不知所措,有相當數量的高級干部不曾被拿槍的敵人所嚇倒,但在資產階級糖衣炮彈面前敗下陣來。
四、立法的不完善,特別是廉政立法的薄弱,執法的不嚴,打擊的不力,客觀上助長了腐敗的滋生蔓延,也是腐敗泛濫的一個重要條件
鄧小平同志在分析特權和濫用權力,徇私舞弊,貪贓枉法等腐敗現象時認為,這些現象是以法制不完備為前提,為條件的,他說:“特權,就是政治上、經濟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權利”。[3] 反觀檢討我國反腐廉政立法的情況: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制定了一些法規和條例,對遏制腐敗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看,立法的層級比較低,權威不高,實施的效果不夠理想。這里面有許多方面的因素。一是廉政立法,大多是中央紀委和監察部制定的,不是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制定的,權威性本身就大打折扣;二是當前在反腐敗的體制上,存在一些問題。我國反腐敗的任務主要是檢察機關(職務犯罪,經濟犯罪),紀律檢查委員會(黨風黨紀),行政監察機關(非黨干部)來承擔。而現行的體制是各級紀委受同級黨委領導不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紀委領導及工作人員的命運就掌握在黨委手里,在開展工作時就很難放開手腳,有所作為;檢察機關從立法上雖是獨立行使檢察權,但目前檢察機關財權與人事權均受制于當地黨政領導的支配,且許多職務犯罪,經濟犯罪的主體又大都是當地的部門領導,甚至是主要領導,往往這類案件立案難,偵破難,沖破關系網難,依法處理更難,據我個人所知,下級查處同級或上級領導職務犯罪的很鮮見,不少腐敗犯罪分子仍逍遙法外。行政監察機關隸屬于行政機關對公務員的監督本身就柔性有余,剛性不足,又無權監督國家檢察機關,審制機關和人大機關的工作人員,形成監督的空白和盲區,其權威和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學院紀律檢查委員會)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第379頁
②轉引自郭道暉《對反權力腐敗的法哲學啟蒙》評林 著《權力腐敗與權力制約》第1頁,載《法學研究》1998年第2期,第155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