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刑是公權力的運用者對個體施加的一種最為殘暴的踐踏人的尊嚴的行為,如何禁止酷刑是當今國際社會主要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免受酷刑權的保障。1984年聯合國通過了《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公約》(以下簡稱《禁止酷刑公約》)。對禁止酷刑必須遵守的規范,從實體到程序都作了比較詳細具體的專門規定,使免受酷刑權的實施有了具體可行的操作規范。 中國于1986年簽署了《禁止酷刑公約》,并于1988年正式生效。但中國免受酷刑的保障現狀與國際比較有很大差距,這與《禁止酷刑公約》所規定的國家禁止酷刑的實施義務不符合,也導致了大量的司法不公的存在,因此,了解免受酷刑權的實施機制尤為迫切。
一、免受酷刑權的實施機制
條約對締約國生效以后,即負有遵守和實施的法律義務。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能夠自愿實際履行。為促成締約國對人權條約的實際履行,就需要在人權條約中設置國際條約實施機制。聯合國根據《禁止酷刑公約》第17條成立了一個有獨立專家組成的禁止酷刑委員會,監督公約在各國的實施情況,并于1988年在日內瓦首次召開會議。禁止酷刑委員會的監督包括四項:審議締約國定期交送的報告(第19條);在有確鑿跡象顯示在某一締約國境內經常施行酷刑時進行秘密調查(第20條);審議聲稱因違反公約條款而受害的個人所送交的來文(第22條);以及審議國家的申訴(第21條)。
(一)締約國報告制度
締約國報告制度是《禁止酷刑公約》條約使用最廣泛有效的一種強制性國際監督機制,要求締約國定期向條約機構報告條約實施情況。根據《禁止酷刑公約》第19條,各締約國通過聯合國秘書長向委員會提交報告,說明為履行公約所規定的義務而采取的措施。第一份報告必須在公約對有關國家生效后一年內提交。此后每隔四年應就隨后出現的發展動態提交補充報告,委員會亦可要求提供進一步的報告和額外資料。締約國報告制度是禁止酷刑公約締約國強制性義務程序,不需要締約國的特別批準而自動適用于締約國。
禁止酷刑委員會在審查報告時,邀請締約國代表參加審議其國家報告的會議。委員會還可通知締約國授權的代表參加專門會議。此代表應能夠答復委員會可能向他提出的問題。委員會根據公約審議報告,可在公約范圍內提出任何問題,要求討論。委員會對報告做出一般評議,一般評議均經委員會委員協商一致通過。委員會將意見轉交該締約國,該締約國可以向委員會說明作為答復。委員會可以酌情決定將報告、一般性評論和有關締約國的說明載入酷刑委員會的年度報告。
(二)調查制度
《禁止酷刑公約》第20條規定特有的實地調查程序。如果禁止酷刑委員會收到可靠的情報,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在一個締約國境內經常實行酷刑,委員會應請該締約國對這一情況予以說明。委員會如果認為有正當理由,可以指派一名或一名以上成員進行秘密調查,并將調查結果向委員會報告。關于經常性酷刑,禁止酷刑委員會認為:“如果據報的酷刑案件不是在某一特定地點或時間突發的,而是經常、普遍和蓄意地至少在有關國家大部分地區發生的。立法不夠完善,造成漏洞,使得酷刑得以施行,也促成這種一貫性做法。”在該締約國同意的前提下,這種調查可以包括對該國領土的訪問。所有上述程序應該是保密的,在調查程序完成之后,委員會再與該有關締約國協商,并要求締約國提供隨后采取行動的情況。決定將關于這種程序結果的簡要報告載入其年度報告中。除非締約國在批準條約時做出保留,這一程序適用于所有締約國。但禁止酷刑委員會的調查是非強制性的,《禁止酷刑公約》第28條規定:“各國在簽署或批準本公約或在加入本公約時,可聲明不承認第20條所規定的授予委員會的職權”,公約允許締約國對該條提出保留。由于調查程序有一定的敏感性,在實踐上運用的不多。從禁止酷刑委員會公布的材料看,迄今僅有土耳其和埃及受到調查。
(三)個人來文申訴制度
《禁止酷刑公約》第22條規定;個人可以向禁止酷刑委員會提交來文,聲稱已經承認委員會有權審議此種來文的締約國違反了公約的一項或幾項規定,目的是為酷刑受害者提供一個國際救濟途徑。個人申訴的條件有以下:首先,“匿名申訴”和“濫用申訴權”不予受理。其次,用盡當地救濟,只有申訴人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將案件提交給了締約國的司法當局,禁止酷刑委員會才會受理。禁止酷刑委員對個人來文可采取臨時措施。禁止酷刑委員會應提請被指稱違反公約的締約國予以注意。收文國應在六個月內向委員會提出書面解釋或聲明以澄清問題,如該國已采取任何補救辦法,也應加以說明。禁止酷刑委員會這種臨時措施是對來文申訴人的臨時保護。其次,禁止酷刑委員會舉行非公開會議,審查個人或其代表以及有關締約國提供的材料,禁止酷刑委員會將審查意見告訴有關個人和締約國,但是該意見是沒有拘束力的。這也影響了個人來文制度的有效性。
(四)國家間的指控
《禁止酷刑公約》第21條規定,委員會可接受和審議某一締約國聲稱另一締約國未履行公約義務的來文,但以締約國承認委員會有此權限為前提。某一締約國認為另一締約國違反了《禁止酷刑公約》可以書面提請后者注意,收文國須在三個月內做出答復。如果雙方在六個月內未能通過協商解決分歧,任何一方都有權將爭議提交條約機構,在用盡國內救濟的前提下,禁止酷刑委員會以非公開會議進行審查,求得解決。如在十二個月內不能友好地加以解決,禁止酷刑委員向有關締約國提出報告,報告僅限于對事實的陳述,并附雙方的書面聲明及口頭陳述的記錄。如上述程序仍未使爭議得到滿意解決,在有關締約國事先同意的前提下,禁止酷刑委員會可特設和解委員會,對指控進行審查,如果它不能通過協商加以解決,有權提出建議。
國家間的指控制度的目的在于締約國相互監督,通過相互之間的指控產生外交壓力以此達到公約履行。但是國家間的指控制度是任擇性的,以當事國雙方事先聲明接受禁止酷刑委員會的權力為前提。大多數締約國不愿接受這種國際監督,通過不接受聲明來規避這種制度。截至到2002年,在128締約國中只有48個國家聲明接受國家間的指控。至今國家間的指控還沒有一例實踐。
二、中國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國于1986年2月2日簽署了《禁止酷刑公約》,1988年11月3日《禁止酷刑公約》正式對中國生效。中國政府在批準該公約時提出兩項保留,其中一項即“不承認禁止酷刑委員會在《禁止酷刑公約》第20條中的權能”,中國政府不接受《禁止酷刑公約》的調查程序。此外,中國在批準《禁止酷刑公約》時,也沒有聲明承認禁止酷刑委員會根據《禁止酷刑公約》第22 條受理個人申訴的權限。而且,中國宣布,中國對《禁止酷刑公約》第20 條和第30 條第1 款做出保留,不接受禁止酷刑委員會在國際間指控和個人申訴制度中的權能。因此,提交定期人權報告成為中國應承擔的主要的強制性條約義務。中國重視對《禁止酷刑公約》的履行,按照《禁止酷刑公約》中國提交了三次報告。首次報告及其補充報告、第二次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中國的政權結構、國家法律制度,以及在禁止酷刑方面的具體法律規定和實踐。第三次報告的內容是回應委員會在前次審議中提出的問題。另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撰寫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執行公約有關情況。中國在《禁止酷刑公約》實施方面所作的努力,得到酷刑委員會的充分肯定。
中國提交的報告主要問題是事實資料不充分,中國的報告側重于相關立法的列舉而缺乏詳細的司法、行政措施和實踐資料,使有關程序透明度不夠。禁止酷刑委員會在對中國第三期報告的審議中就指出“委員會密切關注與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有關的詳盡信息以及按性別分類的統計資料之不足”,建議中國“在下一個定期報告中對委員會在目前審議中提出的問題做出回答,并分門別類提供詳盡統計資料,特別是要按地區和性別分類”。中國在實施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一)刑事司法的功利理論“遏制論”的存在
中國在司法實踐中把刑事司法的打擊功能推向了極端,而忽視了刑事司法的保障和保護功能。遏制論強調運用刑罰手段來預防犯罪,片面強調司法效率,輕視訴訟程序。這種遏制理論忽視了個體利益本質也是一種社會利益,關注維護社會秩序的效果而忽視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權益的侵害程度。遏制論在實踐中惟一關心的是犯罪人能否得到法律制裁,而不擔心無罪的人受到不應有的追究。這種刑事執法傾向對我國酷刑的存在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中國目前對于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研究不深入,甚至存在誤解
免受酷刑權的保障有賴于中國整體的發展程度,中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對于聯合國人權保障機制的涉及國家主權問題的條約如《禁止酷刑公約任擇議定書》及《國際刑事法院規約》予以謹慎態度是可以理解的,有其特殊的歷史與現實的合理性,但不能持否定的態度,否則就阻礙了國際組織對中國禁止酷刑工作的監督。
(三)禁止酷刑在地區之間發展地很不平衡,亞洲地區禁止酷刑的工作落后
亞洲相對于歐洲和美洲,亞洲地區總體形勢不容樂觀,甚至沒有本地區禁止酷刑的共同規則,也沒有地區內的人權監督和合作機制。亞洲地區人權發展的落后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亞洲地區由于各國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和法律傳統相對于其它洲存在較大差異,這種人權的相對性使得很難制定一個區域性人權公約和區域性人權標準。從歐洲來看,國家更易于賦予區域性人權監督機構更為有效的執行權能。人權保障體制區域結構上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中國的人權的發展。
中國禁止酷刑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酷刑存在還很普遍,中國作為《禁止酷刑公約》的締約國,并且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發展中國家,應積極接受與禁止酷刑委員會的建設性的對話,以此來促進中國免受酷刑權的保障。
(作者單位: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大會48屆大會正式記錄;補編第44(A/48/44/Add.1)。
[2] 參見禁止酷刑委員會報告A/57/44。
[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禁止酷刑公約》的決定,1988年9月5日通過。
[4] Committee Against Torture: China, May 9, 2000,A/55/44,para.12 and para.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