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的原則。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表明,社會和諧要由黨內和諧作保證,要以黨內和諧為基本條件。黨內不和諧,社會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和諧,這是由中國政治制度、黨的領導地位、黨組織的作用、中國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內容所決定的。因此,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只有黨自身和諧團結,黨的執政能力才會強,黨構建和諧社會的水平才會高。同時,黨內和諧對社會和諧起著引導、帶動作用,黨內和諧之風能帶動政通之風,促進人和之風。
黨內和諧的主要內容
1.黨的思想和諧。黨內和諧首先是黨內思想的和諧。黨是由共同信仰和共同價值追求的“先鋒戰士”自愿結合的政治組織。思想的統一是組織統一的基礎,是黨存在的前提和條件。沒有思想上的統一,就沒有行動上的統一;沒有行動上的統一,黨的存在毫無意義。對無產階級政黨來說,思想上的統一,是根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統一,否則就不可能體現先鋒隊的性質和發揮先鋒隊的作用。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不但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建黨原則,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經驗的基本總結和優良傳統。黨的思想建設是貫穿于黨的一切建設的中心環節,因此,要做到黨內和諧,必須重視黨的思想建設。而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必須堅持以黨的指導思想武裝全黨,只有黨內思想統一到黨的指導思想上,黨才能實現黨內和諧。
2.黨的組織和諧。黨的組織是黨存在的物態化載體,是黨有機體的“硬件”。黨的組織是一個整體,包括方方面面。因此,黨的組織和諧是黨組織整體的和諧。其內容主要表現為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個人與組織、少數與多數、組織之間、黨員之間等關系的和諧。黨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原則和規律建立起來的、具有統一意志和行動的有機整體。黨要實現組織的和諧,根本的是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要實現黨內關系的和諧,重要的是在黨內廣泛、充分地發揚民主,以體現黨員的意志、表達黨員的主張、維護黨員的利益。實踐證明,黨內民主具有巨大的能量和效應,通過黨內民主可以減少矛盾、緩和矛盾、化解矛盾、消除矛盾,使黨內關系走向和諧。
3.黨政關系和諧。黨內和諧也包括黨政關系的和諧。中國共產黨經歷了長期的革命戰爭。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黨政關系融為一體,并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黨的委員會集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在現存體制下,黨政職務存在著交叉性,這是中國黨政關系的特點。重大問題由黨委決定,政府部門負責具體實施。許多重大的決策是由黨政部門統一制定和共同實施的。因此,黨內的和諧實際上也包括“政”的和諧。黨政關系的和諧,重要的是進一步明確黨政的職能。黨委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積極支持人大、政府、政協等部門的工作,使其獨立履行職能、有效行使和發揮各自的權力、作用。
4.黨的作風和諧。黨的作風是黨性、黨的世界觀的集中體現。黨的作風是黨組織或黨員所表現出的風格,是黨組織和黨員這個主體由內而外的表現,是外在的、直觀的,是外界判斷黨的重要標志。因此,黨風的好壞,關系著黨能否制定正確的路線,關系著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能否貫徹,關系黨的領導能否有效實現。正因為如此,黨風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和諧的黨風,是符合黨的性質、宗旨的表現,也是黨的建設成效的具體反映。當前重要的是,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做到清正廉潔,消除權力的腐敗,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
5.黨的制度和諧。黨的制度是黨的行為規范,是黨在長期實踐中的總結和概括,是黨的建設的根本性問題。因此,黨內和諧要通過制度來調節、來規范、來保證。而要發揮制度的作用,制度本身必須建設好。好的制度就是一個和諧的制度,和諧的制度就能充分體現制度作用的魅力。
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主要途徑
1.以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實現黨的政治社會化。黨歷來十分重視思想理論建設,這是黨的優勢和傳統。但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不僅是武裝全黨、提高全黨的思想素質和認識水平,而且還要教育人民群眾。因此,這就需要實現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主要是塑造人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識的過程。實現政治社會化,有利于達到認識的統一,有利于實現黨的領導,同時也有利于建設和諧的社會。當然,要認識到政治社會化具有外部灌輸和自覺認識的統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過程性和階段性的統一等特點。因此,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2.以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提高黨領導和諧社會建設水平。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執政成效。事實說明,社會上許多不和諧現象的產生,是由于體制和機制的不科學、不優良造成的,是工作方式的不妥當造成的。因此,要通過完善的制度、健全的體制和優化的機制,進一步科學規范各方面的關系,有效解決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原則;堅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原則;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廉潔執政的原則。
3.以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有效實現黨對社會的整合。中國共產黨從創建開始就非常重視組織建設。中國共產黨有完整的、運作有效的組織系統,這個組織系統就是巨大的豐富資源,具有明顯的組織條件和組織優勢。因此,要善于通過農村、企業、社區、學校、機關等黨的組織建設,有效實現對社會的整合。要發揮黨員在各行各業的先鋒模范作用,身體力行,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調動和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4.以樹立良好的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黨風正則干群合,干群合則社會穩。樹立良好的黨風,對促進社會和諧意義重大。從黨的建設的現實看,重要的是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堅持和執行好黨的群眾路線,深入群眾、 了解群眾、 關心群眾,真心實意地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切身的實際問題。同時,要樹立良好的學風,解決理論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問題;樹立良好的文風,回答群眾存在的種種疑惑,解決群眾的理論需求問題。
5.以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高領導干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黨是執政黨,執政黨是執掌國家政權的黨。公共權力與社會存在直接的關系。因此,社會關系的建立、利益的協調、矛盾的解決等都與公共權力有密切關聯。可以說,掌握公共權力的黨員干部的素質、工作方式、行為表現等都直接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聯系。所以,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級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要重點提高五種能力: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協調利益關系的能力,激發社會活力的能力,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交通廳項目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