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總是的若干具體意見》的有關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一方將夫妻共同財產非法隱藏、轉移拒不交出的,或非法變賣、毀損的,分割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的一方,應予以少分或不分。具體處理時,應把隱藏、轉移、毀損的財產作為隱藏、轉移、毀損、變賣的財產的一方分得的財產份額,對另一方的應得的份額應以其他夫妻共同財產折抵,不足折抵的,差額部分由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的一方折價補償對方。”這一司法解釋貌似加大了未轉移財產一方的保護力度,但法律素來要求以證據說話,本著“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未轉移財產一方要舉出證據證明對方隱匿了財產,隱匿了多少,如果舉不出證據,就要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由此,也就無法得到婚姻法中該條款的保護。近幾年來,生活中夫妻一方在提出離婚訴訟之前或協議離婚之前就已把財產轉移一空的現象已是屢見不鮮。仔細體味,這種私自非法轉移、隱匿財產的行為與刑法中的盜竊行為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國刑法規定,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地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首先,從主觀方面上來看,二者都是出于直接故意的心理態度,并且具有將他人財產非法占有的目的。對盜竊者來講,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侵犯到公私財產而采取積極行為促使這種危害結果發生,達到非法占有的目的。對私自轉移財產人來講,其主觀上也隱瞞真實情況,將夫妻共同財產非法據為個人所有,二者的主觀惡性相當。
其次,從侵犯的客體來看,二者都侵犯了他人財產所有權。對盜竊者來講,是將國家的、集體的、他人的合法財產歸為自己,從而侵犯了公私財產所有權。對私自轉移財產人來講,是將夫妻共同財產中不屬于自己的部分財產脫離所有者的控制范圍,不合理的據為已有。
最后,從客觀方面來看,二者都是采用秘密的、自認為不為他人所知的手段來實施的。所謂秘密竊取是指行為人采取自認為不會使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經手者發覺的方法,暗中竊取財物。由此可見,二者在行為方式的使用上是相同的。但在責任認定與處理上應與真正的社會上的盜竊行為有所區分,畢竟在非法轉移的財產中有一部分是屬于轉移者自己所有的。
通過以上對比,離婚前私自轉移財產的行為與盜竊行為本質無二。根據犯罪構成理論,顯然對于前者可按盜竊行為處理。但我國《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并未將其按盜竊來論,這對于保護受害方的權益不利。同時根據舉證規則的規定,由于轉移財產者行為過于隱秘,也使受害方舉證困難,從而束手無策,最終難于真正保護到自己的合法權益。只有通過健全立法,加大制裁私自轉移財產者的力度,平衡訴訟雙方的舉證責任等方法才能既能使受害方的權益得到保護,又能使法律的公平和正義得以彰顯。
(作者單位: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