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發生后早期(48 h內)應用不同劑量辛伐他汀的療效與安全性。方法:將確診的ACS病人48例隨機分為20mg組和40mg組,治療6周,監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血青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濃度。結果:兩組血青CRP,TC,LDL-C濃度于治療后均降低,與入院時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治療后比較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脂達標率40mg組為79.64%,優于20 mg組的58.21%(P<0.05)。結論:在ACS早期使用大劑量辛伐他汀強化降脂可有效調降血脂,提高達標率,有良好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關鍵詞:冠脈綜合征,急性;辛伐他汀;降脂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3.3 R2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871-02
高脂血癥是冠心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膽固醇尤其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冠心病的關系密切。血脂能否降低到理想水平在冠心病一、二級預防中起重要作用。循證醫學表明他汀類藥物可降低冠狀動脈事件的發生,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對于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病人應早期應用他汀類藥物。本文旨在研究觀察兩種不同劑量辛伐他汀在ACS早期應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入選病例為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2月住院病人,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和WHO診斷標準的ACS病人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58±10)歲;其中不穩定型心絞痛(UA)38例,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6例,非Q波性AMI4例。入選標準:TC≥4.68 mmol/L,LDL-C≥2.60 mmol/L;入選前兩周未服用過血脂調節劑。依隨機原則分別人選辛伐他汀20 mg組(A組)與40 mg組(B組),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及血脂檢測結果無統計學意義。除外肝腎功能不全、心肌病及對辛伐他汀過敏者。
1.2 方法:兩組常規給予抗血小板、抗凝、溶栓、硝酸酯類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及抗心律失常等常規治療,兩組均于入院48 h內開始晚上服用辛伐他汀,A組每天20 mg,B組每天40 nag,連服6周。
1.3 觀察指標:在入院時和藥物治療6周時采集空腹靜脈血分別測定血TC,LDL-C,C-反應蛋白(CRP)的濃度及肝功能、肌酸磷酸激酶(CPK)。治療達標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1997年制定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配對資料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調脂作用:A組治療6周時TC與LDL-C分別降低24.46%和23.29%(P<0.01),B組6周時TC與LDL-C分別降低31.97%和36.23%(P<0.01),其中B組調脂作用更強。兩組血脂達標率分別為A組58.21%,B組79.64%,B組優于A組(P<0.05)。兩組血清CRP均降低,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安全性觀察:兩組中有3例輕微胃腸道反應及乏力癥狀,A組1例,B組2例,肝功能無明顯變化。觀察期內未出現新的心腦血管事件。
3 討 論
ACS是導致冠心病病人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出血或破裂,血管內皮損傷、血栓形成,使動脈腔迅速嚴重地狹窄或堵塞。炎癥細胞介導的斑塊破裂,是發生ACS重要機制。作為炎癥反應的參與指標,CRP的監測可反映心血管事件是否存在及嚴重程度。本研究對ACS病人進行早期強化調脂治療6周,結果顯示辛伐他汀不僅可以顯著降低血漿TC和LDL-C水平,且CRP水平也明顯下降,40 mg組降低更為明顯。提示辛伐他汀治療后短期內即可產生明顯的抗炎作用,而且其作用強度呈劑量依賴性。在PROVEIT研究中顯示:急性冠脈綜合征高危病人應早期強化降脂治療即早干預,早獲益,充分干預,更大獲益。其充分顯示了強化降脂治療在冠心病二級預防中的作用。有調查顯示國內醫師應用他汀類藥物劑量偏小,究其原因多為擔心大劑量他汀類藥物會產生不良反應。在本研究中,40 mg組不良反應少,僅個別出現消化道癥狀,未出現嚴重肝損壞、肌溶解等現象,絕大部分病人均能耐受,口服辛伐他汀每天40 mg是安全有效的。在ACS早期使用大劑量他汀強化降脂可有效調降血脂,提高達標率,改善受損動脈內皮功能,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