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54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801-03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m,AS)不穩定斑塊(易損斑塊)的破裂是引起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急性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病急癥的主要內因,關于AS斑塊穩定性的研究,已成為當前AS研究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問題。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超聲技術,觀察頸動脈血流動力學與斑塊穩定性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經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內膜-中膜厚度(IMT)≥1.3 mm者即可做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為穩定斑塊及不穩定斑塊,穩定斑塊指扁平斑或硬斑,不穩定斑塊指軟斑或潰瘍斑。排除標準頸動脈超聲顯示管腔內斑塊導致嚴重血流阻塞或完全無斑塊形成;合并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快速房顫、房撲、陣發性室速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全身免疫性疾病,嚴重感染;惡性腫瘤;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腦卒中。
1.2 研究方法:連續收集符合本研究標準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人120例為觀察組,所有病人均進行雙側頸動脈超聲檢查,依照超聲檢查結果分為兩組,穩定斑塊組(60例)和不穩定斑塊組(60例)。另設經全面檢查除外各系統疾病且無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健康體檢人員30名作為健康對照組,男14名,女16名,無腦血管疾病及心、肺、肝、腎疾病史,常規雙側頸動脈超聲探查正常。
1.3 頸動脈超聲檢測:采用百勝公司DU6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7 MHz-15 MHz雙深度脈沖探頭,聲速與血流夾角為60度。病人取頭后仰臥位,檢查一側頸動脈時頭偏向對側約45度,分別檢查左右頸動脈。探頭沿頸動脈走向,自下向上作連續縱、橫切面掃查。檢測部位包括:頸總動脈(CCA)的遠端(頸內、外動脈分叉水平連線下方1.0 cm-1.5cm),頸內動脈(ICA)起始部(分叉水平上方1.0 cm-1.5 cm)和頸總動脈分叉處(即球部,BIF),頸外動脈(ECA)。仔細觀察血管內膜及有無斑塊以及斑塊的形態、大小及性質。測量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張期峰值血流速度(EDV)。以上所有參數測量3個心動周期,取其平均值。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F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各組頸動脈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
2.2 各組頸動脈舒張末期血流速度。
2.3 各組頸動脈搏動指數、阻力指數。
3 討 論
AS是常見心腦血管病的病理基礎,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AS的一部分,與冠狀動脈、腦動脈粥樣硬化有共同的病理基礎和危險因素,各處AS病變消長存在相關性。通過高清晰超聲等現代技術可以較精確觀察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被視為反映全身AS病變的“窗口”,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之一。根據斑塊病理類型及超聲特點,B超將斑塊分為4型,即硬斑、軟斑、扁平斑和潰瘍斑。硬斑和扁平斑因表面有鈣鹽沉積,富含纖維組織屬穩定斑塊,而軟斑與潰瘍斑富含有脂質及大量的炎性細胞,易脫落出血,屬不穩定斑塊。
正常頸動脈血流為層流,與循環阻力有關,頸總動脈及頸外動脈呈高阻力型,頸內動脈呈低阻力型。超聲多普勒評價頸動脈血流動力變化的主要指標為PSV,EDV,PI,RI。本研究結果表明,穩定斑塊組、不穩定斑塊組頸動脈PSV,EDV均顯著小于健康對照組,而不穩定斑塊組頸動脈PSV,EDV顯著大于穩定斑塊組。提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頸動脈PSV,EDV減小相關,而在形成斑塊的基礎上,PSV,EDV增大則與斑塊的不穩定性密切相關。不穩定斑塊組較穩定斑塊組血流速度增大的原因,考慮是不穩定斑塊組較穩定斑塊組狹窄程度增大所致。
PI值是反映動脈壁順應性的指標,順應性大則意味著動脈壁柔軟,對泵血增量的緩沖作用強,順應性低則彈性貯藏效應減弱。RI值則提示外周阻力的高低。穩定斑塊組、不穩定斑塊組頸動脈CCA,BIF,ICA的PI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P<0.05),RI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穩定斑塊組與不穩定斑塊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頸動脈PI降低及RI增高,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密切相關。
血流動力學異常改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性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而AS往往同時累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如心、腦、腎等,通過頸動脈這一“窗口”監測病人血流動力學的異常改變,可作為考察AS斑塊穩定性狀況的重要參考指標,有助于及早采取措施穩定斑塊,從而改善預后。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