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參桂膠囊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紋痛的臨床療效。方法:采取隨機單盲對照方擊將113側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吸氧、擴冠、抗凝藥物的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參桂膠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兩組療程均為30d。觀察兩組心絞痛改善程度、心電圖療效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等。結果:兩組對心絞痛嚴重度分級改善均有療效,其中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7.14%,優于對照組的81.40%(P<0.01);在心電圖療效和血液流變學指標方面兩組治療后均有改善(P<0.05),但兩組間治療后比較無統計學意義。結論:參桂膠囊的輔助治療能明顯改善病人的心絞痛嚴重度分級,對心電圖及血液流變學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關鍵詞:不穩定型心絞痛;參桂膠囊;心電圖
中圖分類號:R541.4 R289.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879-01
心絞痛病人有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險,在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更容易發生。因此有效控制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對病人的預后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參桂膠囊是依據因機立法、依法選方的原則,并根據臨床用藥經驗選用紅參、桂枝、川芎三味藥的有效組成復方,以溫陽活血利水治療冠心病。本研究即在吸氧、擴冠、抗凝藥物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參桂膠囊,觀察其臨床療效、心電圖變化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等。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113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均來自本院住院病人,其中男60例,女53例,年齡45歲~84歲,病史1年~20年,心絞痛嚴重度分級均為Ⅱ級以上。心電圖表現均有不同程度的ST段降低、T波低平或倒置,個別病人為“假性正常化”表現。血液流變學提示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及血漿黏度有不同程度的異常增高。采取隨機單盲對照方法分為治療組70例(男35例,女35例)和對照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心絞痛診斷標準參照國際心臟病學會及WHO臨床命名標準聯合專題組報告《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醫辨證標準參照1993牟衛生部頒發《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吸氧、擴冠、抗凝藥物的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參桂膠囊(上海玉丹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Q000060,每粒0.3 g)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30d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心絞痛癥狀及嚴重度分級的變化、心電圖ST-T變化、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檢查。同時在用藥前后檢查肝腎功能、血尿常規,以了解藥物的安全性。
1.5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1979年9月上海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制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
2 結 果
2.1 兩組心絞痛臨床療效。
2.2 兩組心電圖臨床療效。
2.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2.4 不良反應:兩組治療前后肝腎功能、血尿常規均無變化,說明兩組對肝腎功能、血尿常規均無影響。
3 討 論
中醫認為本病屬胸痹范疇,其病因多為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邁體虛導致氣血瘀滯或痰瘀交阻、痹阻胸陽所致,其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本虛是心氣不足、心陽不振,標實是血瘀脈阻。中醫治療針對本虛際實之病機宜通補兼施,標本兼治,即“通補二法為治胸痹之大法”。冬桂膠囊以紅參為主,大補元氣、升提陽氣,使心氣得充、心陽得復,桂枝既能溫通心陽,又能活血行瘀;川芎行氣寬胸活血。三藥合用既能益氣通陽,又能活血化瘀、溫經止痛,以疏通血氣運行之道而治標,以助源頭血行鼓動之力而治本。
參桂膠囊在常規擴冠、抗凝藥物治療基礎上對不穩定型心絞痛具有積極的臨床療效,作用肯定,且簡單、安全、無毒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