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基底核區腦梗死睡眠障礙的發生率以及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年齡等相關因素的關系和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56例基底核區腦梗死門診或住院病人伴發睡眠障礙的發生率、相關因素及治療效果。結果:基底核區腦梗死睡眠障礙的發生率為21.43%,左基底核區腦梗死睡眠障礙發生率(26.67%)較右基底核區腦梗死睡眠障礙發生率(15.38%)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睡眠障礙發生率越高。年齡越大,睡眠障礙發生率越高。結論:基底核腦梗死睡眠障礙的發生率較高,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年齡等因素有關,早期積極治療,預后較好。
關鍵詞:基底核區;腦梗死:睡眠障礙
中圖分類號:R743.33 R25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907-02
腦卒中是危害病人身心健康的嚴重疾病,其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基底核是常見的腦卒中的好發部位之一,睡眠障礙在臨床上常見,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妨礙神經功能的恢復,睡眠障礙增加了血壓升高或再出血、再梗死的危險性。現對56例基底核區腦梗死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就其伴發睡眠障礙的發生率、相關因素、治療及對卒中預后的影響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56例病人均系我院2003年7月-2006年7月門診或住院病人,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均在發病后3 d內經腦CT檢查確診為基底核區腦梗死,并符合以下條件,首次卒中,單側病灶,卒中前無睡眠障礙、抑郁等精神疾病史,心肝腎功能正常。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35歲~82歲,平均62.7歲;左側基底核區腦梗死30例,右側基底節區腦梗死26例;神經功能輕度缺損者21例,中重度缺損者35例,年齡段分布:<50歲4例,50歲~60歲7例,61歲~70歲21例,>70歲24例。
1.2 睡眠障礙的分類:睡眠障礙有多種分類方法,1979年美國睡眠障礙協會(Ainerican sleep disoder association,ASDA)將睡眠障礙分成4個類型。
1.3 客觀指標:睡眠潛伏期延長(>30 nlln),實際睡眠時間減少(<6 h),覺醒時間增多(每夜>30 mtn)。確診為睡眠障礙的病人(除全天嗜睡者外)晚睡前服用舒樂安定片1 mg~2 mg,2周后評定療效。無效者加用帕羅西汀10 mg~20 mg,每晚頓服,2周后評定療效。
1.4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夜間睡眠超過6 h,白天睡眠不足2h;好轉,夜間睡眠4 h~6 h,白天睡眠不足6 h;無效:夜間睡眠不足4 h,白天睡眠超過8 h。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睡眠障礙的發生率:56例基底核區腦梗死病人中,有12例出現睡眠障礙,其發生率為21.43%。左側基底核區腦梗死病人中8例(26.67%)出現睡眠障礙,右側基底核區腦梗死病人中4例(15.38%)出現睡眠障礙。
2.2 基底核區腦梗死睡眠障礙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關系神經功能輕度缺損者發生睡眠障礙者2例(9.52%),中重度缺損者發生睡眠障礙10例(28.57%)。
2.3 基底核區腦梗死睡眠障礙與年齡的關系,年齡越大,腦卒中的發病率越高,伴發睡眠障礙的發生率越高,但50歲以前發主腦卒中者睡眠障礙的發生率亦高,可能與病人擔任的社會家庭角色有關。<50歲者有1例(1/4),50歲~60歲發生1例(1/7),61歲~70歲發生4例(4/21),>70歲發生6例(6/24)。
3 討 論
本研究顯示,基底核區腦梗死睡眠障礙的發生率為21.43%,其發生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年齡、病人的家庭及社會角色有關。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睡眠障礙發生率越高。年齡越大,睡眠障礙發生率越高。
目前認為和睡眠有關的解剖部位相當廣泛,包括額葉底部、眶部皮質、視交叉上核、中腦蓋部巨細胞區、藍斑、縫際核、延髓網狀結構抑制區,以及上行網狀系統等。牽涉的遞質有乙酰膽堿、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腦干的中縫核、延髓的孤束核及端腦的基底部等。腦卒中所致睡眠障礙的病理生理因素可能有,腦卒中后病人在睡眠時腦血流量、血流速度、血容量可能減少,使需要血流量和代謝增加的快速眼球運動睡眠受到影響,腦卒中后腦細胞發生不可逆損害后釋放大量氨基酸等毒性物質作用于網狀系統,干擾睡眠覺醒機制;腦卒中后病人晝夜睡眠顛倒,夜間覺醒、焦慮不安、整日臥床等反常現象導致睡眠時間相對減少以及睡眠結構紊亂,某些部位的腦卒中后腦內5-羥色胺含量降低,故腦卒中后亦常伴有抑郁癥,大面積腦出血或梗死、嚴重腦水腫、高顱壓等原因引起壓迫與睡眠有關的部位。腦卒中后病人發生睡眠障礙與腦卒中發生的部位可能有一定的關系,輕、中度腦卒中病人在出血或梗死部位面積同等大小的情況下,發生在基底核區、額葉皮質、腦干等部位的病人睡眠障礙的發生率較高。這可能與這些部位有調節睡眠的結構有關。
本研究中應用舒樂安定無效者加用帕羅西汀治療有效率明顯增高,說明睡眠障礙可能是抑郁的一個早期癥狀。腦卒中后抑郁與神經遞質失調5-羥色胺下降有關,推測腦卒中后睡眠障礙也與5-羥色胺下降有關,應用帕羅西汀治療有效也證明了此點。卒中部位與抑郁有著密切的關系,基底核卒中的抑郁平均分值高于基底核外的卒中。本研究發現基底核區腦梗死睡眠障礙發生率較高,可能是基底核區腦梗死導致多巴胺和5-羥色胺代謝障礙所引起。外源性因素,即家庭、社會、生理等多種影響導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調,病人角色的轉變易使病人發生焦慮、恐懼、悲觀等消極情緒,也與卒中睡眠障礙有關,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亦需要對病人進行心理治療,包括安慰、鼓勵,幫助病人回歸社會,提高生存質量。
基底核區腦梗死發生睡眠障礙,妨礙其神經功能的恢復,增加軀體疾病治療的復雜性,延長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費用,并可使病死率上升。因此,應對其高度重視,早期心理干預治療,選擇合適的藥物。良好的心理治療能喚起病人的積極情緒,發生正常心理防御機制,心理治療配合藥物治療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樣本數偏小,而且僅局限于基底核區腦梗死病人,有必要擴大樣本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觀察。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