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43 R25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903-01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在傳統治療的基礎上,運用腦脊液引流治療25例,療效較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25例病人于發病后1 d~3 d入院,均為頭部CT證實的蛛網膜下腔出血住院病人。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齡14歲~83歲,平均52、4歲;自發性出血19例,繼發性出血6例(腦出血破人腦室及蛛網膜下腔),入院時有頭痛、嘔吐20例,意識障礙5例(嗜睡2例,淺昏迷3例),眼底玻璃體下出血3例,頸項強直23例,偏癱6例,克氏征陽性20例,巴氏征陽性19例,以抽風起病1例。
1.2治療方法:除常規應用脫水、止血、防感染、鈣拮抗劑等治療外,均采用腦脊液(CSF)引流治療。時間選擇在入院24 h后,待出血穩定,具體方法和步驟同硬膜外麻醉術(并使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包)。腰椎穿刺前30 min用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靜脈輸注或用呋塞米(速尿)20 mg靜脈輸注,并讓病人排尿1次,對劇烈頭痛、煩躁不安者應用羅痛定或安定。嚴格無菌操作,腰椎穿刺成功后置引流管于腰椎蛛網膜下腔,然后用膠布固定好引流管,以10 gtt/mm 引流腦脊液,一般不超過15 gtt/mm。司持續引流4 d~7 d,腦脊液黃變后拔除引流管,拔管前用地塞米松5 mg注入蛛網膜下腔。
2 結 果
頭痛與頸項強直行腦脊液引流后頭痛當日即減輕,比靜脈輸注甘露醇效果明顯,且維持時間長,即使病人有頭痛也能耐受,一般不需用止痛藥。CSF變化,隨著引流時間的延長,外觀腦脊液顏色,紅細胞數、蛋白定量逐步減少,一般不超過7 d,大多為4 d~5 d。25例中臨床治愈20例,好轉4例,再出血死亡1例。
3 討 論
SAH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發病率為10%~15%,與其他腦血管病相比,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死亡率高,首次發病為30%,再次發病>65%;致殘率最低,存活者幾乎不留明顯后遺癥,因而提高SAH的治療水平,具有極高的臨床意義和社會價值。
SAH并發遲發性腦血管痙攣(DCVS)、腦積水及蛛網膜粘連的發生率與程度,臨床觀察除與出血部位有關外,與出血量有關,同時與血液在蛛網膜下腔存留的時間密切相關。cT顯示蛛網膜下腔有高密度影者,幾乎都可能發展成DCVS,出血量越多,發生率越高,且程度越嚴重。因而早期最大限度地清除血性腦脊液,成為防治SAH后DCVS,減少并發癥,提高SAIl治愈率的關鍵。
CSF引流有如下作用,清除紅細胞及其產物,減輕血性腦脊液對腦膜的刺激,緩解頭痛癥狀,腦室內積血下流,起腦室引流作用,改善CSF循環;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降低血壓,清除血管活性物質,防止或減輕DCVS;注入地塞米松,可起到抗炎、減少滲出、防止蛛網膜粘連的作用;行腦脊液引流治療,血腫消失快。
CSF引流治療需注意以下事項,嚴格無菌操作,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避免顱內感染,若有顱高壓現象,穿刺前需給脫水劑,避免腦疝;引流中需嚴密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不通時可注入少許生理鹽水,流速過快可將引流瓶抬高位置,控制滴數,防止低顱壓,并可減少脫水劑用量;給病人翻身時需小心,以防拉出引流管。此技術操作簡單,適合基層醫院開展。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