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心電圖有ST-T改變的高血壓病病人與無高血壓病病人的冠狀動脈病變,從而研究高血壓病與冠心病的相關性。方法將166例心電圖有ST-T改變的胸悶、胸痛病人分成有高血壓病組與無高血壓病組,然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分析冠狀動脈狹窄情況。結果:高血壓病組冠狀動脈病變陽性率(78.7%)高于無高血壓組;不穩定型心絞痛(61.1%,P=0.006)及三支病變(25.0%,P=0.04)明顯高于非高血壓病組。結論:高血壓病痛人冠狀動脈病變重,高血壓病和冠心病有顯著的相關性。
關鍵詞:心電圖,ST-T改變;高血壓;冠狀動脈造影
中圖分類號:R544.1 R25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805-02
高血壓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但心電圖有ST-T改變的高血壓病病人與冠心病的相互關系,目前文獻報道尚少。為此選擇166例心電圖有ST-T改變的病人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研究高血壓病病人與非高血壓病病人的冠狀動脈病變特點。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我院冠心病診治中心住院的心電圖有ST-T改變的病人166例,分為高血壓病組和非高血壓病組。高血壓病組108例,男85例,女23例,年齡43歲~84歲(64-80歲±8-51歲),非高血壓病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齡35歲~78歲(63-31歲±10-68歲)。均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全部病例均有胸悶、胸痛,病程2 h至20余年,發作時間幾分鐘至幾小時不等,心電圖均有ST-T改變,(以R波為主的左室導聯有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 mV,T波低平、雙向或倒置)。剔除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腫瘤、糖尿病等。
1.2 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采用1999年WHO/ISH確定的標準,收縮壓(SBP)≥140 mmHg(1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入選病人高血壓病史2個月至35年。
1.3 血脂測定和高脂血癥定義,收集病人空腹12 h靜脈血,分離血清進行血脂分析,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用酶法測定,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按照Friedewald公式計算。血脂測定質量控制符合“血脂異常防治建議”中規定的技術要求。采用最近美國國立膽固醇教育計劃成人組Ⅲ(NCEP/ATPⅢ)制定的標準,清晨空腹TC≥5.20 mmol/L,LDL-C≥3.38 mmol/L,TG≥1.70mmol/L,HDL-C≤1.04 mmol/L。
1.4 冠狀動脈造影方法:經股動脈或橈動脈為人路途徑,以Judkm's法進行多體位造影。根據冠狀動脈造影情況把靶病變分為正常、單支病變、二支病變、三支病變及左主干病變。以管腔狹窄程度分別規定為0~24%為無狹窄,25%~49%為輕度狹窄,50%~74%為中度狹窄,75%~99%為重度狹窄,100%為完全閉塞。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病人的臨床基本特征,高血壓組年齡為64-80歲±8-51歲,非高血壓組年齡為63-31歲±10-68歲,兩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 冠狀動脈造影特征:高血壓組三支病變患病率較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病組與非高血壓病組單支病變患病情況:前降支病變19例和18例,回旋支病變1例和2例;右冠狀動脈病變10例和1例。二支病變:高血壓病組前降支+回旋支病變的12例,前降支+右冠狀動脈病變3例;回旋支+右冠狀動脈病變3例;非高血壓病組前降支+回旋支病變4例,前降支+右冠狀動脈病變3例。
3 討 論
冠心病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并逐漸形成的一種慢性疾病,高血壓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美國Frammgham心臟研究發現血壓水平與冠心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呈連續的等級相關。60%~70%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合并有高血壓。高血壓參與冠心病發生機制可能為血壓增高使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血管產生湍流和切應力變化,使動脈內膜內皮細胞間的連續性中斷,內皮細胞回縮,從而暴露內膜下的組織,此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使之黏附、聚集于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血小板可釋放出許多細胞因子進入動脈壁,對促發粥樣硬化病變中平滑肌細胞增生起重要作用,由損傷或炎癥產生的細胞因子作用下,致血管壁增厚、僵硬,在粥樣斑塊形成的參與及其他危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導致冠狀動脈狹窄的形成。
高血壓病心室肥厚致心電圖以R波為主的胸前導聯出現繼發性ST-T改變,也因為左室肥厚增加心肌耗氧量出現胸痛。而本研究所觀察的病例中高血壓病組不穩定型心絞痛(61.1%,P=0.006)和三支病變(25.0%,P=0.04)發病率明顯高于非高血壓病組,說明有高血壓病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加重,特別是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病率較高,不穩定型心絞痛可演變為急性心肌梗死,可致心肌細胞壞死及心功能減退,病人生活質量下降和壽命縮短。冠狀動脈重度狹窄及完全閉塞的發病數高血壓病組高于非高血壓病組但未能達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次研究觀察的樣本量較小有關。國外大量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隨著血壓水平升高而增加,血壓水平對冠心病發病的影響程度不僅可以定量,而且可以預測發病情況。血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冠狀動脈狹窄的范圍和程度,血壓水平越高,病程越長,則越易發生多支病變。收縮壓或舒張壓越高,冠狀動脈病變越重,受累血管及病變范圍也越多,積極防治高血壓病可降低冠心病發病率,減慢冠心病發展的進程,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降低死亡率。
積極控制高血壓,可延緩或預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本資料的不足之處是樣本量少,僅對研究對象入院時的靜態分析,未考慮其是否受應用β受體阻滯劑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等藥物對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影響,對病人進行觀察研究時,未能進行跟蹤隨訪,對疾病進展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