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兒外周血循環內皮細胞(CEC)的數量及其臨床意義。方法:采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和流式細胞儀檢測28例KD患兒30名正常兒童的血液標本。結果:KD患兒和正常兒童的CEC數量分別是(7.8±4.2)/mL和(3.7±1.1)/mL,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冠狀動脈損傷組(CAL組)患兒CEC數量(9.7±1.9)/mL,高于無冠狀動脈損傷組(Non-CAL組)患兒的(5.5±2.6)/mL,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意義(P<0.11)。結論:內皮損傷在KD患兒的發病中具有重要意義,測定CEC對判斷病情及有無冠狀動脈病變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川崎病;循環內皮細胞;冠狀動脈
中圖分類號:R72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884-0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這種血管炎以免疫系統活化和血管內皮系統廣泛損害為特征,是心血管系統病理損傷的重要基礎。KID多侵犯冠狀動脈,已取代風濕熱并成為我國小兒后天性心臟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發病機制仍不清楚,既往的研究發現一些自身抗體與細胞因子可能與KD血管損傷過程有關。循環內皮細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是指外周血中測得的血管內皮細胞(vascular endothehal cells,VEC),其數量的變化可反映血管內皮受損的程度,是目前唯一可作為活體組織中反映VEC損傷的直接而特異的標志物,因而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在KD患兒中的研究報道不多,其是否與冠狀動脈病變的形成有關尚不清楚。本研究對28例KD患兒的CEC數量進行檢測,旨在探討內皮損傷在KD中的意義,以及CEC與合并冠狀動脈病變之間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川崎病組28例為2006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KD患兒,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2月至6歲,病程6d~18d。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會1984年修訂的診斷標準。根據KD患兒心臟彩色多普勒檢查結果將其分為兩組:合并冠狀動脈損傷組(CAL組)12例,無冠狀動脈損傷組(Non-CAL組)16例。全部病例均給予阿司匹林聯合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治療。對照組為30名健康體檢兒童,男18名,女12名,年齡6個月至6歲,均排除了心、肺、肝、腎等疾病,年齡及性別與川崎病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標本采集:抽取急性期(發熱5d~7d,丙種球蛋白治療前)KD患兒和對照組兒童肘正中靜脈血5 mL,加入枸櫞酸鈉真空采血管(美國BD公司產品)中,棄去最初采集的2 n1IJ血,以避免靜脈穿刺時脫落的內皮細胞摻入。新鮮樣本6h之內進行樣本處理。
1.3 儀器與試劑:EPICS PROFILEⅡ型流式細胞儀(Coulter,美國);ACAS Ultlma激光共聚焦顯微鏡(Meridian,美國);兔抗人多克隆yon Willebrand因子抗體(yWF)和FITC-羊抗兔IgG(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1.060 g/mL和1.045 g/mL Peroall分層液(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FITC-CD31小鼠抗人單克隆抗體(Coulter,美國)。
1.4 實驗方法:CEC的鑒定,取細胞懸液少許涂片,干燥后用甲醇固定5 min,用PBS漂洗3次,干后滴加免抗入因子Ⅷ相關抗原血清,置于37℃中孵育30 min后取出,再次用PBS漂洗3次,干后滴加FITC標記的羊抗兔IgG;熒光抗體,于后滴加緩沖甘油,置激光共聚焦顯微鏡下觀察。
1.5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川崎病組與對照組CEC數量比較川崎病組CEC數量為(7.8±4.2)/mL,高于對照組的(3.7±1.1)/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川崎病CAL組與Non-CAL組CEC數量比較,CAL組患兒CEC數量為(9.7±1.9)/mL高于Non-CAL組的(5.5±2.6)/mL,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 論
CEC可直接而特異地反映活體內內皮細胞(EC)的損傷情況,且主要反映EC的脫落性損傷。在某些病理情況下,VEC自基膜脫落至血管腔內,形成CEC,使CEC數量明顯增加,這種變化可靈敏地反映血管內皮的損傷程度。因此,CEC可作為活體內血管損傷特異而直接的指示物。CEC是判定血管炎的最佳標記物,尤其是在判定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相關的血管炎中,其敏感度要遠遠超過現用的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效價。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KD組的CEC較對照組明顯增多(P<0.01),表明KD存在有VEC的損傷及脫落,與文獻報道一致。川崎病內皮細胞損傷的機制有,川崎病時免疫系統異常活化和紊亂,使大量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被釋放,如白細胞介素、γ-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和超氧自由基等。這些異常增多的炎性介質既可直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也可誘導機體產生抗內皮細胞抗體(AEA)、抗中性粒細胞抗體(ANCA)及抗血小板抗體等自身抗體,而發生自身免疫性反應,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甚至壞死,而致血管壁的損害。因此可以說CEC是KD內皮細胞損傷的標志物D2J。本研究的另一結果顯示,CAL組的CEC較Non-CAL組顯著增多(P<0.01),提示VEC的損傷與冠狀動脈損傷呈正相關,CEC的損傷是導致冠狀動脈損傷的原因。當然,這一結論還需要有大樣本研究進一步證實。
檢測CEC的方法有多種,主要可分為形態識別計數法、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法和免疫熒光流式細胞儀計數法等三類。前兩類方法雖然簡單,易于建立,但實驗回收率不高,靈敏度也差,并且費時。本實驗應用密度梯度離心的方法從全血中分離CEC,克服了以往方法的缺點,如研究的血液標本不同、分選的方法不同,以及計數的方法不同等等的弊端,具有客觀、準確、省時、特異性強及回收率高、取血量少、對內皮細胞損傷小的特點。而且本實驗采用流式細胞儀分選的方法,避免了單純用肉眼進行識別的錯判,可用于不同疾病病人血液中CEC的定量檢測,值得在臨床推廣。目前又有一種新的方法——免疫磁珠分選方法問世,該法用血量少,回收率達80%~90%,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更為先進。
CEC可作為川崎病血管病變中內皮細胞損傷的標志,預示川崎病發生血管損傷的危險性,了解冠狀動脈損害的狀況,減輕川崎病對小兒的威脅,為進一步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