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43.3 R25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877-01
腦梗死病發后在梗死區內又出現腦出血的病例臨床上并不少見,這類病人在治療和轉歸等方面與通常腦梗死或腦出血存在不同。現總結2002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用止化湯治療出血性腦梗死病人32例,并與對癥支持治療25例病人相比較。取得了一定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所有病例來源于2002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病人,經頭顱CT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符合相關標準。治療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42歲~69歲;累及病變部位腦葉11例,基底核區15例,內囊6例。對照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齡41歲~72歲;累及病變部位腦葉8例,基底核區13例,內囊4例。發生出血時間均在梗死后3d~5 d。
1.2 治療方法:兩組病例均采用對癥及支持治療,對照組25例既不使用活血、抗凝藥物,也不使用止血藥物。治療組32例,加用自擬止化湯,組方,田七12 g,生地15 g,赤藥10 g,紅花10g,丹參25 g,石菖蒲10 g,生甘草5 g,菊花10 g,丹皮10 g。大便不暢者加后下大黃15 g,沖服芒硝10 g,每日1付。
1.3 觀察項目:治療10 d后,觀察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的頭顱CT、神經功能損評分、血液流變學、出凝血及臨床療效等。
1.4 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評價情況。
2.2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
2.3 兩組出血灶范圍及梗死灶面積比較。
2.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3 討 論
出血性腦梗死是因梗死區血管遠端發生缺血性損害,通透性增高,血液再灌時血液滲出,發生繼發性出血。抗凝及溶栓治療引發出血性腦梗死發生率增多。臨床上大面積腦梗死病人發生出血性轉化者較多見。出血性腦梗死病例在治療上存在相互矛盾現象,對于出血,常會考慮使用止血劑,但使用止血藥物將增高血黏度,可能引發再梗死。使用抗凝劑及活血藥物治療梗死,又可能引發再出血。所以臨床上使用中性治療,既不止血,又不抗凝、活血的綜合治療。本研究采用自擬中藥劑止化湯以止血化瘀為主。方中重用田七,取其止血不留瘀,具有活血又止血的作用,菊花、丹皮、生地以涼血止血;赤藥、紅花、丹參以活血通路。從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出血灶范圍、梗死灶面積等改變者,使用止化湯的治療組療效較優。從血液流變學上的改善,止化湯能較好地改善血黏度,但對出凝血三項無明顯影響,說明止化湯活血同時并不增加出血風險。所以,止化湯對出血性腦梗死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