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腦心通膠囊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60例TIA病人隨機分力兩組。治療組136例,采用腦心通膠囊治療,對照組124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療,療程8周。主要觀察6個月內TIA發作頻次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和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的變化。結果:兩組6個月內隨訪TIA發生頻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各項癥狀及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黏附率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論腦心通膠囊治療TIA療效優于阿司匹林。
關鍵詞:腦心通膠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血液流變學
中圖分類號:R743.31 R28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815-02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由于腦血管疾病引起的腦部局部性或視網膜功能障礙,臨床癥狀一般持續數秒至數分鐘,24 h內完全溶解,不留后遺,可反復發作。其發病機制與微栓塞、腦血管痙攣、血流動力學改變有關。目前,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藥物很多,但療效參差不齊。我院近3年來應用腦心通膠囊治療TIA病人136例,并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及TIA診斷要點,為短暫的、可逆的、局部的腦血液循環障礙,可反復發作;表現為顱內動脈系統和(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癥狀和體征;每次發作持續時間通常在數分鐘至1 h左右,癥狀和體征在24 h內完全消失。年齡40歲~80歲,符合TIA診斷標準并且知情同意者可納入本觀察。排除標準,以前發生腦卒中者;合并有心、肺、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病人,確阿司匹林禁忌者。
選擇2004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內科門診的TIA病人。本組最終完成觀察的病例2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36例,男76例,女60例;年齡(58、7±9、2)歲;對照組124例,男64例,女60例,年齡(56、9±8、2)歲。兩組病人年齡、性別、TIA發作類型、發作頻度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在試驗性治療期間均進行常規降壓、調脂、降糖治療,均不使用其他活血化瘀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治療組在基礎治療同時加服腦心通膠囊(山東步長恩奇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3粒,每天3次,連續服藥8周。對照組同時加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每天1次,每次100 mg,連續服藥8周。
1.3 觀察指標:觀察隨訪6個月內TIA發作頻次(發作例數和次數之和)、治療前后主要癥狀改善情況、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X2檢驗,計算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團體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隨訪6個月TIA發作頻次治療組發生52次,對照組68次,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主要癥狀改善情況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P<0.01),治療后治療組各項癥狀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3 討 論
腦心通膠囊是由黃芪、水蛭、地龍、金蝎、當歸、川芎、丹參、赤芍、紅花、桂枝、牛膝等組成,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脈的功效。具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防止血管內皮損傷作用,能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最終起到延緩斑塊的形成,具有抗動脈粥樣形硬化。
多項研究證實,對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素特別是與卒中發生有關的危險因素進行糾正外,抗血小板藥、抗凝血藥對預防中發生均有一定作用??寡“逯委熓怯行ьA防中風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許多病人雖然一直堅持服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但仍不可能完全預防中風,這種現象與阿司匹林抵抗有關。缺血性中風危險因素和病因較多,預防缺血性中風應針對不同的危險因素,單獨依靠抗血小板藥預防各種類型腦梗死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本觀察表明腦心通膠囊具有明顯改善TIA病人臨床癥狀和降低血液流變學指標作用。因此,對降低TIA發作和預防中風發生具有明顯作用,腦心通膠囊在改善TIA病人臨床癥狀方面作用顯著,能顯著改善病人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癥狀,其療效明顯優于阿司匹林。腦心通膠囊可明顯降低TIA病人發作頻次,預防和延緩TIA病人中風的進程。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