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CHD)病人血漿中可溶性凝血酶調節蛋白水平,并探討其與血壓、血臘及血糖水平的關系。方法: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漿中可溶性凝血酶調節蛋白水平。結果:冠心病病人中血漿可溶性凝血酶調節蛋白水平為(4.02±0.86)ng/m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66±0.68)ng/mL(P<0.05),伴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凝血酶調節蛋白水平與不伴合并癥的冠心病者水平無差異。結論:冠心病病人中可溶性凝血酶調節蛋白水平的增高反映了此類病人存在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或功能活化,但血漿凝血酶調節蛋白水平與伴友高血壓、高血脂廈糖尿病無關。
關鍵詞:冠心病;凝血酶調節蛋白;高血壓
中圖分類號:R541.4 R2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789-02
冠心病的發生、發展與凝血系統的失衡密切相關,凝血異常在血管內膜病變或在血小板血栓形成時促進血栓形成及延展。凝血酶調節蛋白是存在于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的單鏈糖蛋白,在機體抗凝機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特異分布于血管內皮細胞,可作為血管壁損傷的分子標志。本研究旨在檢測冠心病病人中可溶性凝血酶調節蛋白(sTM)水平并探討其與血壓、血脂和血糖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冠心病組共56例,均為武漢協和醫院心內科住院的冠心病病人,診斷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診斷標準。包括26例穩定型心絞痛和30例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對照組56例,為同期在該院耳鼻喉科住院的病人,排除了血栓栓塞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惡性腫瘤、急慢性肝腎疾病、結締組織病及入院4周內發生的外傷及手術。冠心病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及采集時間上相匹配。在血液標本采集前均未接受抗凝劑及纖維蛋白溶解藥物治療。
1.2 相關定義:高血壓的定義為:非藥物狀態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復血壓測定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Hg;糖尿病定義為,癥狀加隨機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中2 h血糖≥11.1 mmol/L;高脂血癥的診斷TC≥5.17 mmol/L,TG≥1.47 mmol/L,LDL≥3.36 mmol/L(符合其中一項即可確診);吸煙者的定義為:每日至少1支,連續吸煙半年以上。
1.3 試劑IMUBINDR凝血酶調節蛋白ELISA試劑盒為美國American Diagnostica公司產品。
1.4 標本收集及處理方法在病人入院后24 h內采集外周血標本于3.2%枸櫞酸三鈉抗凝管(抗凝劑與全血比為1.9)中并混勻,采集后30 mm內將標本在室溫下以3 500 r/mm轉速離心6 mm,取上層血漿分裝于已消毒的EP管中,保存于-80℃冰箱,待測。
1.5 檢測方法:凝血酶調節蛋白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脂水平由協和醫院檢驗科統一檢測。
1.6 統計學處理: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檢測結果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配對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sTM水平比較:冠心病組sTM為(4.02±0.86)ng/mL,對照組為(3.66±0.68)ng/m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伴或不伴合并癥的病心病病人sTM水平。
3 討 論
凝血酶調節蛋白是表達于內皮細胞上的跨膜蛋白,其胞外段與凝血酶結合,最終作用于蛋白C,在機體抗凝機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還可通過抑制凝血酶活性而發揮直接抗凝作用。蛋白酶可將其分解成大小不等的片段,稱為sTM,它是血管損傷標志物。Blann等“對54例存活下來的心肌梗死病人進行49個月的隨訪后發現,冠心病的復發率與血漿中增高的sTM濃度直接相關。ARIC(atherosclerosis nsk in conmlunlties)研究顯示,白種人中sTM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呈正相關。本研究發現,sTM水平在冠心病組中明顯高于對照組。而Wu報道,在健康人群中,sTM濃度的高低與患冠心病的風險呈負相關。為什么在健康人群和原有動脈硬化的人群之間,sTM濃度與冠心病發生的相關性有差異呢?有學者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即健康受試者中血漿sTM主要來自于內皮TM的裂解,因此其水平可能與內皮細胞上凝血酶調節蛋白表達的水平相關,較高的sTM水平可能提示較高的血管保護功能,因而與較低的冠心病風險關聯,非健康受試者血漿中檢測到的sTM片段可能由促炎介質介導的病理性裂解所致,由于促炎介質下調了內皮表面凝血酶調節蛋白,雖然血漿sTM增高了,但過度裂解進一步減少了內皮凝血酶調節蛋白,因此升高了粥樣硬化的風險。Ohvot等的研究證實了這種解釋。
在本研究中,發現對于伴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他們血漿中的sTM水平與無合并癥組的sTM水平并無統計學意義。Salomaa等研究發現,sTM與血漿LDL,HDL及TG無關。還有研究表明,凝血酶調節蛋白與血糖水平沒有相關性,這些結論都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提示在冠心病病人中,伴發了可能造成血管內皮損傷的合并癥(如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時并不會進一步增高sTM的水平。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在冠心病病人中,內皮損傷、病理性因素造成內皮表面凝血酶調節蛋白裂解增加,從而提高了血漿sTM水平,而一旦內皮損傷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內皮表面的凝血酶調節蛋白很可能處于一種耗竭狀態,因此即使出現了內皮的進一步損傷也不能使血漿中sTM的含量繼續增加。
冠心病病人中sTM水平的增高反映了此類病人存在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或功能活化,但血漿凝血酶調節蛋白水平與伴發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情況無關。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