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局部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方法對165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采用小劑量尿激酶反復局部溶栓治療。結果:165例病人經治療1周后治愈58例,好轉102例,治愈好轉率97%。其中病程超過7d者23例,治愈好轉率83%。結論:小劑量尿激酶反復局部溶拴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安全、有效,且對病程超過1周者,也可考慮溶栓。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尿激酶;局部溶栓
中圖分類號:R654.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9-0874-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病人有50%~70%并發肺栓塞,其中20%~30%因未接受正確治療而死亡。因此,早期發現及有效治療DVT至關重要。溶栓是目前治療DVT的重要手段,但溶栓治療的方法,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方案。不同給藥途徑,療效相差很大。我院心內科近7年來收治DVT病人165例,采用局部溶栓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萬法
1.1 臨床資料:DVT病人165例,其中男79例,女86例,年齡24歲~80歲(53歲±7、8歲);病程6 h至30 d,其中≤3 d62例,3 d~7 d 80例,>7 d 23例,罹患肢體73例,右下肢57例,雙下肢35例,病變類型:中央型(髂股靜脈)18例,周圍型(小腿深靜脈)79例,混合型68例。均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和彩色多普勒血管超聲確診。
1.2 方法:尿激酶1×105U-5×105U溶解于5mL~10 mL生理鹽水中,扎止血帶于患肢踝上10 cm~15 cm阻斷淺靜脈,然后穿刺足背或踝部淺靜脈推注尿激酶,每日1次或2次,共用3 d~7 d。所有病例均同時配合低分子肝素鈣皮下注射(每次5000U,每12 h1次),后期口服華法林抗凝。
1.3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肢腫脹消失,測患肢肢體周徑與健側相差<1mm,彩色多普勒血管超聲顯示患肢深靜脈血栓消失,好轉:患肢腫脹減輕,彩色多普勒血管超聲顯示患肢深靜脈管腔部分再通;無效:患肢腫脹無明顯減輕,彩色多普勒血管超聲顯示患肢深靜脈腔仍閉塞。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165例病人經治療1周后治愈58例,好轉102例,無效5例,治愈好轉率97%。所有病例按病程分,≤7d 142例,治愈55例,好轉86例,無效1例,治愈好轉率99%,>7d 23例,治愈7例,好轉12例,無效4例,治愈好轉率83%。
2.2 并發癥:1例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癥狀輕,予以止血、制酸等處理后血止,無一例發生肺栓塞。
3 討 論
DVT的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DVT可導致肺栓塞或形成慢性靜脈高壓,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至關重要。DVT溶栓治療能快速溶解血栓,減少DVT復發和血栓形成后綜合征,是目前治療DVT的重要手段。
目前一般采用的有經導管直接給藥和經外周靜脈全身給藥、局部給藥。經導管直接給藥存在操作復雜,穿刺局部并發癥多及費用昂貴等缺陷。經外周靜脈全身給藥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準的唯~溶栓方案,具體方法是鏈激酶2.5×106U負荷量,隨后1×105U維持24 h~72h但經外周靜脈全身給藥僅使1/3-2/3血栓溶解,且由于持續給藥,常導致廣泛的出血并發癥,故使經外周靜脈全身給藥的應用受限。經患肢局部給藥逐漸得到國際上的認同。經患肢局部給藥是經患肢遠端淺靜脈給藥,輔以近端淺靜脈局部壓迫,迫使溶栓藥物通過交通支進入深靜脈,直接作用于血栓表面及其遠端淤血部位,縮短了溶栓藥物到達作用部位的時間,且大大提高了病灶部位的藥物濃度,有效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并降低了全身出血并發癥的發生率。如果溶栓時機恰當,85%~90%病人血栓將部分或完全溶解,進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的發生率。故近距離局部給藥比全身給藥更迅速、有效、安全。同時因患肢近端血栓形成后,遠端血流淤滯而容易繼續形成新的血栓,綜合上述因素,采用小劑量尿激酶反復局部給藥較宜。
目前溶栓治療的時間窗尚無定論,主要用于7d內的新鮮血栓,3d之內新鮮的非閉塞性血栓是溶栓最好的適應證。但本組資料中有23例病程大于7d,溶栓治療同樣收到了較好的療效,考慮原因有;患肢近端血栓形成后,遠端血流淤滯而容易繼發新的血栓,血栓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初始發病時間不代表所有血栓形成時間。故認為DVT溶栓治療越早越好,但病程長者,也可考慮溶栓。完全閉塞性血栓,尤其是髂股靜脈完全閉塞性血栓,溶栓效果差,這可能因為藥物不能充分運輸到血栓部位。本組5例治療無效,其中2例為髂股靜脈完全閉塞性血栓。
小劑量尿激酶反復局部溶栓治療安全、有效,并發癥少,不僅適用于新鮮血栓,對病程超過7d者,也可考慮溶栓。并且因該方法簡單易行,費用低,適合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