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黃色的燭光在蛋糕上跳躍,蛋糕下的白色床單寧靜而柔和。在四川省內江市第二人民醫院血液科19床,一場生日會正在舉行。
黃芳把雙手放在胸前,緊閉雙眼,在十幾名同學和父母的注視下許下心愿,然后緊吸了一口氣,吹滅了插在蛋糕上的20根蠟燭。
這是一場特別的生日會,一方面,生日會的主角是一位白血病患者,另一方面,過20歲生日的黃芳事實上今年只有19歲。
19歲女孩為什么要過20歲生日?這一切源于一場策劃。
在傳統慈善機構找不到希望
黃芳家住內江市東興區馬龍村,就讀于內江市第十二中學高二年級。
今年年初,她漸漸感覺身體不適。3月底,黃芳到當地醫院做了個檢查,結果讓她不知所措:她患上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黃芳住進了內江市第二人民醫院,長達4個多月的治療由此開始。
從入院到現在,在內江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花費已經達到4萬元左右。如果加上入院之前的檢查及其他費用,則已經花費7萬元以上。
如果要進行骨髓移植,則至少需要二十多萬元。黃芳的醫療費用對于這個家庭無異于天文數字。
這時,黃芳的父親黃星友想起了慈善機關和政府部門。
他來到了市紅十字會,說明原委后,接待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對這類情況無能為力。
在內江市慈善總會,黃星友得到了大體相似的回答。
官方的惟一希望來自于市民政局,該局承諾給予黃芳4000元的捐助,但現在一個多月過去了,還沒見任何兌現的跡象。
能求助的渠道全都找過了,黃芳和家人仍然沒有看到生的希望。
不速之助
這時,一個陌生的電話主動找上門來。
對方自稱叫懷望行,家住江西南昌,說在網絡上看到黃芳的同學為她寫的求助信息,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為黃芳提供幫助。
他所說的“自己的方式”,就是通過策劃慈善活動,吸引媒體的報道,進而吸引大家的支持。人們把這個稱為“策劃慈善”,把懷望行這樣的人叫做“慈善推手”。
針對黃芳,懷望行給出的是一個“每周過一次生日”的策劃,即把一周當成一年來過,把生命濃縮在有限的日子里,以此來揭示白血病患者對生命的珍視和渴望。
黃芳和家人雖然對這個活動心里沒底,但也覺得不妨一試,他們實在沒有其他的稻草可抓了。
于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場面。
懷望行和黃芳都對這一輪的媒體報道抱有很大希望,但結果讓他們大失所望。
有位記者寫出了詳實的報道,卻在編輯那兒卡了殼,給出的理由是,“這種活動也太離譜了。”懷望行承認,每個人對這件事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
這一結果對懷望行和黃芳都是個不小的打擊。
懷望行并沒有打算放棄。在他看來,“這不算失敗,只是需要繼續摸索。”于是,又一個生日策劃出籠。
這一次策劃的要素如下:時間:6月23日;地點:內江大千廣場;內容:黃芳要過128歲生日;不僅為自己過生日,也為普天下的白血病患者過生日;同時朗讀一篇談白血病患者群體的文章,號召更多的人關注這一群體。
活動的成效在于:網友和熱心市民當場捐助了幾千塊錢;不足之處在于:在媒體的報道上又遇到了一些挫折。成都市某主流媒體提出,要對這一活動予以報道,但有個前提,就是必須對一直處于幕后的懷望行進行披露。
炒作染指愛心?
對于被披露,懷望行表示,這是早晚的事情。
但對于炒作一說,懷望行并不認同,“是不是炒作要看其追求的目標,炒作者是為了自己出名,而我是為了慈善。”
在被媒體披露后,懷望行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篇《不再幫助黃芳的聲明》,在此聲明中,懷望行表示,“我認為我能做的已經做了”,“我還有多個患者需要我用時間再幫下去,而且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思考白血病這個群體的救助問題。”此聲明引來很多網友的爭議。
事后他坦承,這是他的又一個策劃,名為“苦肉計”。因為自己的身份被披露后,大家的關注點已經從黃芳轉到自己身上,這篇聲明可能會讓更多人對黃芳產生同情,并進而對黃芳繼續關注下去。事實上,一位北京的網友就表示,為了給黃芳籌錢,他甚至不惜給人下跪。
“我并沒有給黃芳帶來多少幫助。”懷望行承認,其他的患者得到的捐助雖有多有少,但狀況都沒有得到實質改變的現實卻是相同的。活動辦了,媒體也報道了,就是不見捐款,給人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印象。
基金斷想
前不久,懷望行的一個“文港借筆”的策劃得以實施。引人注意的是,這次活動幫助的對象不是一人,而是包括黃芳、江西樟樹的黃志華以及湖南的一位患者等三人,這反映了他以后的策劃思路。
同時,他還希望有機會與政府慈善部門合作。在他看來,政府慈善仍然是慈善之重,民間慈善還是很有限的,只可以作為政府慈善的響應與補充。
“政府慈善同樣需要策劃。”懷望行認為。他希望自己策劃慈善的舉動能夠吸引有關部門的注意,在適當的時候,他也會主動與這些部門進行聯系。
按照懷望行自己的想法,這些策劃籌到的錢95%留給慈善;5%留給自己。“這樣我就不需要再開小店,可以一門心思地策劃慈善了。”
鏈接:
近年來的一些民間策劃慈善事件
2005年9月:重慶女大學生陳易在天涯網絡為自己身患癌癥的母親募捐,策劃“賣身救母事件”,得10萬余元,有網友懷疑其誠信。陳母手術失敗謝世,網絡掀起討論。
2005年12月:媒體報道了為救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子,彭輝林19年來一直為此奔波,打工、窩居,但面對至少15萬元的醫療費走投無路的求助聲音后,無一市民表示愿意捐款。直至《南方都市報》得知彭輝林原是深圳清水河大爆炸中救人的一等功臣后,公眾反應才漸漸熱起來。
2006年6月:一名網絡寫手在博客上發表一篇《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女兒》的文章,宣傳關乃利夫婦賣掉房子帶著養女小蓉蓉從黑龍江來京治白血病的事跡,在網上引起關注,后被媒體報道,總捐款額達到47萬余元。
(許行帆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