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的魯迅
魯迅是什么樣子?橫眉冷對,有倔強頭發,“時刻拿著匕首和投槍,準備同敵人戰斗”?不,不,不。來看看最近在廣州落成的魯迅與許廣平雕塑合像:斗士面色和藹且神情舒展,與一旁站立的夫人含笑相偎,露出少有的柔情模樣。
參加揭幕儀式的魯迅之孫周令飛坦言,真實生活中的爺爺幽默又開朗,那種冷峻凝重的空洞形象大多是出于“時代政治宣傳的需要”。當年曾有人為魯迅塑像,許廣平提議:“樣子太兇了,生活中的他不是這個樣子的。”孰料得到如下回答:“不雕成這樣,群眾不答應啊。”除了無言以對,能說什么呢?還是欣賞這更真實的雕像罷了。雖然這只是作為丈夫的他最為普通的一面,所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英國的假新聞
假新聞到處都是。這一則來自英國。森林里的午夜,四周一片寂靜。突然,帳篷外響起沉重的腳步聲,“咚、咚”。是灰熊來了?!獨自安營扎寨的冒險者一邊落荒而逃,一邊用攝像機慌亂地拍下了巨大的熊背影……
以上的刺激情節,出現在英國某電視頻道的野外探險節目中,難免讓觀眾跟著大大驚悚了一把。不過,驚嚇過后的英國觀眾大概會被下面一條報道氣歪鼻子:有人揭露,電視鏡頭中出現的“灰熊”,不過是一名穿著道具的攝制人員假扮而成。
據說,這是節目組希望借一只被馴化的灰熊幫助拍攝未果之后采取的無奈之舉。在被曝光的照片上,假扮者戴著個碩大的熊頭面具,笨拙地跪著,顯得憨態可掬。不過,在“紙餡包子”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時,這條新聞在國內被轉載之后,讀者卻表現出充分的大度。有人表示見怪不怪,有人則在四處問:“哪兒有賣那個熊頭的,太好玩兒了。”
在寬容中追求個性
幾年后,若發現孩子的校友錄里有個“@”,請別以為只是個毫無意義的符號,它背后可是一張童真的笑臉。若兒子在幼兒園的緋聞女友是“奧迪瑞娜王”,也別以為他找了個外國姑娘,但你可以確信這姑娘姓王,或許她還有一個叫“趙一A”的追求者。
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國人的姓名結構頗有變化,全國有6000多萬人名里有冷僻字,包括上述名在前姓在后等各種極端個性化名字。
正如在一些鄉村,40歲上下的男人,叫“四清”、“運動”、“革命”者眾,也有父母相信“名越賤越好養”,為孩子取名“糞堆”。時代終歸在一代人身上悄無聲息地烙下印記。只不過,40年前,時代的大名叫迷信,政治的或封建的,大家不約而同需在迷信中尋找認同。40年后,時代的小名叫寬容,文化的和社會的,有人別出心裁要在寬容中追求個性。
深圳力度
這也許堪稱現代行政執法史上一大“壯舉”。8月31日,深圳市寶安區一支由240人組成的“執法隊伍”,充分發揮想像力,既不雇民工拆,也不用機器推,而是一把火,將位于龍塘社區旁外來人口搭建的近千平方米違章棚戶燒個精光。
燒光理由是,因為緊鄰水庫,外來人口在此養豬的污水很容易侵害到全區水質安全,并且新建地鐵線要由此經過。執行者稱,行動“符合規范”,而組織這一“火燒行動”的民治街道負責人則稱,這樣“拆得比較干凈徹底”。從點火開始,僅僅花了約半小時,這里火光沖天,濃煙滾滾,七八十個外來家庭在這座城市的棲居地,當即化為一堆瓦礫。
這座城市曾演繹著名的“深圳速度”,現在讓人不禁恍惚,難道這是要展示“深圳力度”?一個光鮮亮麗的城市,清除起它的破敝角落來,可以如此強勁高效。當強權不再保有耐心、善良和悲憫,的確,一切都變得簡單,一切便有了我們為之歡欣鼓舞的所謂“效率”,摧枯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