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奶對于寶寶來說可謂開始了一個新的旅程,也是考驗媽媽和寶寶的重要時刻。
這一過程中有許多知識需要爸爸媽媽來學習:例如離乳的時間選擇、離乳后寶寶的替代食品,如何安撫離乳的寶寶等諸多方面。
當嬰兒在生長到了1 歲左右時,就需要斷奶了,然后經歷一個吃流質、半流質食物食物的過程,到習慣吃各種營養的輔助食品(兒童食品)。這其間經歷著巨大的變化,爸爸媽媽如不加以重視,認真對待,就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首先家長們要了解的是,斷奶是為了使嬰兒更好地生長發育,不僅是為了讓寶寶們習慣吃食物,,還是他們走向獨立的重要一步。比起生理性的斷乳, 心理上的“斷奶”更加重要。這個時期,嬰兒已經開始懂事,能感覺到自身環境中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爸爸媽媽應該重視斷奶期間寶寶的心理衛生,悉心安排時間和步驟,認真觀察,細心對待寶寶的情緒,幫助寶寶渡過這重要的“斷奶關”。
關于母乳喂養的重要性
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母親,因為自身的工作等原因,在寶寶生長到4、5 個月的時候就給孩子斷奶了,盡管寶寶們吃了很多營養品,但城市兒童患佝僂病、低體重和貧血等病癥的比例卻沒有明顯的改變。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他們斷奶的時間過早。 對嬰兒來說,在也沒有比母乳更適宜的天然食品,任何其他食品都無法和母乳相比。而嬰兒期又恰恰是人一生中對營養需求最敏感的時期。如果缺乏母乳喂養或母乳喂養時間過短,會造成嬰兒體內營養平衡失調或某種營養物質不足,這樣可能引起嬰兒患病率增高。
除了對孩子們的體格發育造成危害,過早斷奶還會影響其神經系統和智力發育,而且可能使其成年后患某些慢性疾病的危險性增加。因此,對媽媽們來說,必須加強母乳喂養觀念,不要以工作繁忙為理由,過早地讓寶寶斷奶,畢竟母乳喂養的這10 個月,對于寶寶來說,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對媽媽們來說,學會正確的喂奶更是件重要的事情,雖然“吃奶”是嬰兒不學而會的“天生的本領”,但如果媽媽操作不當,也會給寶寶帶來心理衛生方面的問題。媽媽們可不要覺得這只是件日常小事,邊喂奶邊忙別的事,漫不經心;更不要帶著怒氣、驚恐、憂慮、焦急的心情喂奶。
人的嬰兒時期其實相當敏感,或者說這是一種本能,他們完全能察覺發生在身邊的細微變化,尤其是媽媽的情緒變化。媽媽的情緒對嬰兒情緒可造成很大影響,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喂奶,糟糕的情緒讓寶寶們感到不安和緊張,嚴重的還會使嬰兒發生情緒障礙。而且母親的消極情緒還會影響乳汁分泌,影響到嬰兒的腸胃消化功能。
因此媽媽們應該十分注意情緒自我控制和調整,喂奶時要保持良好的情緒,全神貫注地專心喂奶,使嬰兒不僅飽吮了乳汁,獲得身體所需的營養,而且還享受到母親的溫情、體貼、愛撫,獲得心理上所需的精神營養,這對促進嬰兒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斷奶的先期準備
有些母親給孩子斷奶時,事先不做心理準備,等到孩子1 歲時,采取突然“急剎車”的斷奶辦法,在自己奶頭上涂些苦味或辣味的東西,使孩子不敢吃母乳;還有的母親采取“躲避”的辦法,與孩子隔離數日,寶寶忽然見不到媽媽,日夜思念,還吃不到母乳,大哭大鬧,痛苦萬分地斷掉母乳。
這種“突然襲擊”式地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強制性的斷奶辦法一點也不明智,不僅影響到寶寶的腸胃功能和營養的攝取,而且使寶寶心神不安,情緒不穩,精神過度緊張,嚴重影響寶寶的身心健康。
科學斷奶方式是逐步過渡。媽媽們需要從孩子從出生就開始做好準備工作。在嬰兒生長到3 個月前,就讓他先學會用奶瓶喝水或喝果汁、菜汁;而成長到4 至5 個月時學會從小匙中吃半流質的輔助食品( 兒童食品),例如奶糕、蛋黃、菜泥等易消化的食物;到7 至8 個月時可逐步添加一些固體食物,如餅干、蛋糕、面包、碎萊、肉末等;等到嬰兒長到9 個月至1 歲時,就可以根據寶寶吃各種輔食的情況及身體健康情況,來決定斷奶的時間了。
有計劃、按月添加輔助食品,從少到多,逐步減少吃奶次數的辦法,更加讓寶寶樂于接受。除了讓他們的胃腸消化功能逐漸適應,也有利于寶寶們的心理健康成長,保證了正常的成長。
千萬不要小看這短短的嬰兒時期,這可是是人生的最初階段,培養寶寶們的積極情緒,防止產生消極情緒,對他們一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斷奶的最佳時機
斷奶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嬰兒到了4 至5 個月,應逐漸添加輔食,粥、面、軟飯逐步增加,葷、素菜也要及時添加,從而慢慢地替代母乳,將輔食逐步轉為主食,等嬰兒習慣了新食物后,斷奶也就容易了。因此,4個月時是添加輔食的關鍵期。
一般來說,滿10 個月的嬰兒就可以斷奶了。但是,寒冷的冬季卻不適合給孩子斷奶。因為斷奶改變了孩子的飲食習慣,使孩子在一段時間里會因不適應而挨餓,會因此降低寶寶們的免疫力,而且由于母乳中有一些媽媽的免疫因子在里面,嬰兒猛一斷奶,會造成細菌或病毒的乘虛而入。
而且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的高峰期,極易使孩子發生傷風感冒、急性咽喉炎,甚至肺炎等等。小孩得病后會更嚴重地影響食欲,抵抗力再次降低,如此反復造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生長發育。再加上10至12 個月的孩子消化系統還沒有完全發育完善,牙齒也沒出全,不能很好地咀嚼和消化食物,添加輔食也受天寒和季節的限制。
所以,寶寶們還是最好堅持到春暖花開之時再斷奶,寶寶較易安全過渡斷奶期。春天之后日長夜短,寶寶夜里睡得少,中間可以不必加餐,斷奶不會成為一個突然事件。而且如果爸爸媽媽們給孩子的輔食添加得很好,根本就不會對孩子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
嬰兒斷奶期的飲食原則
當寶寶們斷奶后,爸爸媽媽們雖然知道該喂他們固體食物了,但從親友、書籍甚至醫生那里得到的建議,卻往往出于習俗,并不科學。各國父母喂給嬰兒的食物可謂五花八門:非洲國家喂肉,日本喂魚和蘿卜,法國則喂西紅柿。而這些差異只是源于文化傳統,卻并非科學。
從生理角度上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們的消化、吞咽、咀嚼能力不斷加強。對食物的質和量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僅靠母乳的營養已顯得不足且不夠全面,需要逐漸添加一些食物來補足營養的需要。
“斷奶”是一種過渡形式,是用一種非母乳的食物,由半流體到固體的食物來供給嬰兒的營養需要,直至全部代替母乳。所以,斷奶期嬰兒的飲食原則要注意如下幾點:
● 要逐漸斷奶
在寶寶1 歲以后,就應該減少一些流質的牛奶量,增加一些較濃縮的、含營養素較豐富的固體食物。嬰幼兒從吃母乳到吃飯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一般在嬰兒3 個月就可以加些糕干粉、米湯,消化功能好的可以加爛米粥;4 至5 個月應逐漸添加蛋黃(從每天吃1/4 個開始)、菜泥等,6 至8 個月每天可減少1 次喂奶,以食物代替,如全蛋羹、肉末、肝末、豆腐、魚肉泥等,以后完全可以逐漸減少母乳,加多食物。10 到12 月就該斷奶了,最遲也不能超過1 歲。孩子1 歲時就可以吃爛飯、碎菜、碎肉、小丸子等,這樣,嬰兒比較容易適應。
● 根據嬰兒需要選擇食品
斷奶期的嬰幼兒消化器官很嬌嫩,因此,孩子的飲食品種,要由少到多,每次只加一種,逐漸適應后再加另一種,食物制作要軟,便于消化,如蛋黃要研碎,同米湯或粥拌勻,蔬菜要切細切碎。還可以給孩子做一些有助于消化器官和消化功能發育的食物,例如:6 至7 個月的孩子,可以給他饅頭片、面包干、餅干啃,讓他磨牙幫助出牙和鍛煉咀嚼能力。另外,應注意補充些易缺乏的營養素,如肉泥、骨髓醬等,可用于補充蛋白質、核黃素、鈣、鐵、鋅等。在制作上盡量清淡或保持自然香味,以促進食欲。
● 培養良好飲食習慣
嬰幼兒的神經髓鞘形成不完全,容易興奮,吃飯時如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便會停止吃飯,去做別的活動。因此,剛斷奶的孩子吃飯時,周圍環境應整潔、安靜,使孩子感到吃飯愉快、注意力集中,按頓把飯吃完,有的父母怕孩子不好好吃飯,使用玩具或講故事哄著吃,這樣做不但建立不起良好的習慣,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