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為了讓孩子成材,家長們使盡渾身解數。但是作為教育的一部分的“懲罰”,很多家長卻使用的并不得當。
在個體發展中,幼兒期所占的地位極為重要。不僅因為人的發展在幼兒期打下基礎,更因為幼兒期的發展和變化,這個時期的環境和教育都會影響人的終身。因此這個時期的教育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講到懲罰孩子,多數人就會想到大人大喊大叫、孩子大哭大鬧的場面。孩子們會因為這樣的懲罰而產生逆反心理,作出更加過分的事情,最終使心靈受到傷害而影響未來的發展。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打罵只是其中一種極端的懲罰行為。其實除了用體罰,家長們可以采取的方式很多。要知道懲罰也是一門藝術。如果運用得當,寶寶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改正錯誤的行為。
分清情況再懲罰孩子
說到懲罰,首先家長們應該明白在什么情況下懲罰孩子。現在依然有些家長不問青紅皂白,動不動就用些小手段對付孩子。孩子畢竟是孩子,因為他們不懂事、淘氣所以才需要父母的教導。不過當你的孩子出現以下四種情況時,就應該懲戒一下了:
● 當孩子故意犯錯時。
● 當孩子反復犯同樣錯誤時。
● 當孩子對溫和的說教不敏感時。
● 當孩子聽不進道理時。
實用又合理的懲罰方式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情況,因此家長們不必效仿哪一種懲罰形式,要學著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性格、不同的事件和場合采用不同的懲罰方式。
● 悄悄的走開
1 歲的虎子有時會任性地耍些小脾氣,偶爾會因為一件玩具跟父母哭鬧起來。這時,父母應該怎么辦呢?馬上輕聲細語的哄騙,最后實現不了虎子的期望而讓他失望?
這時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走開,離得遠遠的,當然,一定要在表面上做出堅強毫不妥協的姿態,要用強硬的態度告訴他,這樣的哭鬧達不到他想要的結果。這樣,當寶寶發現他的哭鬧沒有效果時,可能會用其他方法達到目的,也可能就此打消這個念頭,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上去。
而且,這種方法還可以用在孩子無意識冒出臟話的時候。如果你一聽到孩子嘴里冒出污言穢語就感到驚詫,那么孩子會因為對你產生了影響而洋洋自得,命令他們立即停止說臟話,并不是明智的做法,最好的方法是假裝沒聽見或者不感興趣。
注意,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出現在家里的時候,如果孩子在商場或者超市里大哭大鬧,作為父母應該明確地跟他說“不”。
● 嚴厲的制止是必要的
當孩子明知故犯或者犯了有違社會公德的錯誤時,父母應該嚴厲的制止,不給寶寶任何反抗的機會。口頭說教在某些情況下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要點在于短促和嚴厲的話語,伴隨堅決否定的眼神。如果不制止孩子嚴重的錯誤,那就是另外一種的默許和縱容。孩子還會變本加厲,到時再做說教也不會有任何作用了。
這種方式最適合培養孩子的社會公德,以及處理孩子關鍵的原則性問題。
● 換個環境巧隔離
4 歲的文文在吃飯時常常大吵大鬧,每次文文的父母都將她抱出飯廳,讓她獨自坐在椅子上坐三四分鐘,沒幾次,她大吵大鬧的行為就消失了。讓孩子離開發生不良行為的環境,讓他一個人在另外的環境待幾分鐘,讓孩子感到壓抑、孤獨、痛苦,也是對他錯誤做法的冷處理。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處理方法也不同。對于嬰幼兒而言,讓他們蹲在地板上、坐在椅子上都是好的隔離方法。
懲罰孩子也有學問
不要認為孩子是我生我養的,打他說他幾句怎么不行。要知道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懲罰孩子的時候還應注意幾條原則。
● 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對于0 - 4 歲孩子,太重的懲罰是不恰當的。因為他們對于對錯的認識尚不清晰。因此處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應太重,而可以根據孩子犯錯的影響而定。其實,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語或行動向孩子表示一點點哪怕是極其微小的不滿,孩子都會感覺,從而自覺改錯。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沒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飯時減少他愛吃的菜肴等都是懲罰的手段與方式。
● 罰了又賞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真正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用錢物或食品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 別把孩子當出氣筒
父母在心情不好時很難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無過受罰有失公允,而且如果父母的憤怒升級,也會激起孩子對父母的抵觸情緒。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緒低落、脾氣暴躁等時候懲罰孩子。
● 不要諷刺挖苦孩子
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范圍,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做父母的應該牢記自己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絕不是為了圖一時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
● 別忘了表揚和鼓勵
除了懲罰,在孩子做出錯誤行為前,家長也可以做一些事情教會孩子什么是正確的,甚至訂一個規則。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犯錯的幾率,那么懲罰的各種手段也可以少用一些了。當孩子們做的對的時候,尤其是0 -4 歲行為尚不固定時,家長們不要認為這是理所應當。而是一定要及時且明確地告訴孩子:“做得太好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而不會產生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