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學會說話和許多因素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教育。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使寶寶快樂又快速的學會說話呢?
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們就在期待著聽到寶寶喊一聲“爸爸、媽媽”,而這一聲“爸爸、媽媽”就好像一個里程碑,不僅標志著孩子智力發展的一次飛躍,更是在擴大孩子的視野和活動范圍的同時,迅速發展了孩子的思維。
語言對于人類的作用不言而喻,寶寶也會隨著自己語言能力的發展,慢慢體會到表達內心的愉悅、與人溝通的快樂、傾訴真情的美好和歌唱生活的幸福。父母們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著簡單的詞句,為的就是教會寶寶說話,更早的體會開口說話的樂趣。
如何教寶寶說話
許多父母覺得,寶寶長到一定的年齡自然就會開口說話,這就像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實際上寶寶開口說話的早晚,和許多因素分不開,尤其和父母的語言教育分不開。下面為您推薦一些實用的小方法,相信一定會讓寶寶更快的學會說話。
● 多和孩子交流。剛出生的小寶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醒著的時間,多和孩子交流,逗孩子笑、拿著有趣的玩具和孩子說話,這都是提高孩子說話興趣的好方法。也許孩子并不明白父母在說什么,父母也不要覺得自己是“對牛彈琴”,這實際上是引導孩子學習語言的前提。
● 反復和孩子講眼前的事。媽媽每天要給寶寶穿衣服、喂奶、拿玩具等等,這個時候媽媽應該和孩子講自己正在做什么,并且反復的講,這樣大約到了1 歲左右,孩子就能理解母親在做什么了。例如媽媽在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只要媽媽說“小手伸直”,孩子就知道把胳膊伸直了。同時,孩子也能說“拿”、“要”、“吃”等簡單的詞語。
● 父母吐字要清晰、慢、強調重點、說簡單句子。父母在教孩子說話時最好放緩語速,讓孩子聽清楚每一個字,和孩子盡量說簡單的短句,不要說太長的句子,這樣孩子理解起來有困難,比如媽媽說“媽媽用勺子喂寶寶雞蛋”這句話時,應該強調“勺子”和“雞蛋”,這樣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
● 多用表情和肢體語言鼓勵孩子。教寶寶說話時父母表情要親切愉快,這樣讓寶寶學習語言更加輕松,多多夸贊孩子,也許孩子根本聽不懂,但他卻可以感知父母的情緒。看到寶寶有回應,可以獎勵性的抱抱孩子、親親孩子,讓寶寶覺得學習說話是快樂的事。
● 多說孩子感興趣的事。許多孩子沉默寡言,除了性格的因素,多半是因為對父母說的東西不感興趣。這個時候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會對什么感興趣,例如孩子對某個玩具或這項活動感興趣的時候,父母可以借助這個機會多多和孩子聯系說話。
● 回應孩子的喃喃自語。小寶寶在2 - 3 個月大小時就會咿咿呀呀的喃喃自語,這時候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反應做出回應。這樣孩子會感受到對話的喜悅,而引起他學說話的欲望。如果父母不聞不問,那么孩子就會覺得失望而沒有和別人說話的興趣了。
● 常常呼喚寶寶的名字。半歲以后寶寶開始對自己的名字有所認識,叫他的名字時寶寶會有所反應。寶寶知道了自己的名字,等于意識到自己和別人有所不同,有自我意識的早期表現,經常呼喚寶寶的名字,可以幫助寶寶早點產生自我意識,從而激發其與外界交往的需要,逐漸意識到自己以外世界的存在,以及自己和外界的聯系。
● 看圖說話和看物說話。為了讓寶寶能將具體的詞和實物聯系起來,便于記憶,媽媽最好在教寶寶說話的時候給寶寶看實物或者圖畫,比如拿著蘋果告訴寶寶這是“蘋果”,拿著香蕉告訴孩子這是“香蕉”,多利用身邊的實務和圖畫冊,讓寶寶學會聯想記憶。
● 父母用語要注意。父母在教育孩子學說話時有三點需要注意:第一,不要自顧自的說。要留下充分的時間給孩子模仿和學習。第二,不要問孩子太多問題,這樣會讓孩子很緊張而害怕說話。第三,邊說要邊演示,通過父母的肢體和一些感性的認識,更利于孩子的語言能力的提高。
● 把握學習語言的時間和時機。父母教孩子說話的時間可以循序漸進,因為小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有限,父母可以由每天2 - 3 分鐘慢慢逐漸加長時間,另外,父母選擇教孩子學習語言的時機也很重要,選擇孩子心情比較好、精力充沛的時候,不要選擇孩子生病和困乏的時候。
● 2 歲后要堅持教育。寶寶到了2 歲后能說和聽許多詞匯,父母常常覺得這個時期后就不需要有意識的教寶寶說話了,但是這個時期是很關鍵的時期,是寶寶學習能力很強的時期。如果父母對孩子學說話再不關心,孩子就會放緩學說話的速度。
寶寶開口說話的時間表
● 簡單發音階段( 0 - 3 月):這個階段會發較多的元音,如:a/ai/e/ou和少量輔音m/h 等。
● 連續音節階段( 4 - 8 月):會發的輔音增加;而且出現重復的連續音節。寶寶發出ma-ma,pa-pa 的聲音,其實并不是會叫爸媽,而是前言語階段的發音現象。
● 學話萌芽階段( 9 - 12 月) :會發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變換音調,還能模仿成人和學習新的發音,有時可以對著物品發出正確的讀音。
● 吐字的開始階段( 12 - 19 月),他們可能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匯。
● 詞匯疊加階段(2 歲左右),詞匯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匯、也可以聽懂一些復雜句子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匯加以組合,例如會說“媽媽抱抱”這樣的話。
● 最快學習階段(2 歲半左右),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匯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匯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百個。寶寶也能將詞匯組成簡單的句子,比如他會說“媽媽抱抱我”,這已經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 語法學習階段(3 歲左右),大部分的寶寶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復雜的句子,并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里會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你叫什么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 偶爾出錯階段(4 - 5 歲),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語法發展幾乎已經完善,偶爾會出點小錯。但正常何人溝通已經完全不成問題。孩子能認識數字、顏色,并且發音更加清晰。
● 語言發育完成階段(6 歲后),孩子開始上學前班和小學后,開始系統的學習語言,他們的表達方式會更生動、多元化、更流利,這宣告著孩子的語言發育的完成。
不要這樣教寶寶說話
● 不要用疊字。許多媽媽喜歡將“杯子”說成“杯杯”,將“貓咪”叫成“咪咪”,父母認為這樣的疊字會更利于寶寶掌握單詞,但是卻會阻礙寶寶學習長句子和整段的話。
● 不要重復錯誤發音。許多媽媽為了逗弄寶寶常常會模仿寶寶的錯誤發音,這樣只會給正在模仿階段的寶寶帶來困擾,寶寶會習慣性的模仿錯誤的發音。
● 不要矯揉造作。有時候媽媽抱著寶寶的時候會像抱著兒時的布娃娃一般,發出很嗲的聲音,這種矯揉造作的做法只會讓寶寶學到不自然的發音方式,不利于寶寶對語言的學習。
● 不要指望電視和CD 教學。許多父母為了省事,就買了些CD 配合著電視讓寶寶聽,但這樣的方式刻板且不感性,最好的方法是父母面對面對著孩子說,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嘴型,更容易模仿發音。
● 不要不耐煩。孩子的教育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父母不要將自己的煩躁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焦躁的情緒只會讓孩子膽怯和口吃。
什么樣的寶寶說話晚
如果寶寶到了三四歲還不會喊爸爸媽媽,父母就應該多多關注自己的寶寶了,因為這可能是發育遲緩的征兆。什么樣的寶寶會說話遲緩呢?
● 個性內向的孩子。拋開病理的原因,大部分的孩子遲遲不肯開口說話,最常見的原因要歸結于寶寶的性格內向。寶寶孤僻、內向,不善與父母交流,因此開口說話越發困難,而不會說話成為孩子與外界交流的屏障,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 互動機會少。如果寶寶不經常去公共場所接觸,常常被困在家里,這樣他們與他人的互動就會減少,減少了寶寶學習他人語言風格和提高聽力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也缺少談資。
● 口腔功能出現問題。寶寶如果在吃奶或者吃東西時,不停的流口水或者吃進去的食物又流出來,說明孩子的口腔發育可能出現了問題,這樣的孩子也會遇到語言障礙。
● 聽力障礙。寶寶對別人的呼喊和巨大的聲響沒有反應,很可能是聽力方面有問題,孩子聽不清聲音,自然無法模仿和學習。
● 腦部發育存在問題。孩子如果存在先天性的障礙、天生智能不足,或者腦部存在外部損傷,都無法正常說話。
● 孩子身體有其他疾病,身體不好、精神不佳、情緒消極,沒有說話的精力和欲望。
● 家庭環境過于復雜。如果家里除了父母還有祖父母和其他人,并且使用不同的方言,這樣會造成寶寶說話的困難。孩子不能辨別方言和不同人的語言習慣,寶寶2 歲以內最好由父母用普通話教其說話。如果出現以上任何問題,請多關注您的寶寶,或者到醫院咨詢并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