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業內銷售調查公司尼爾森的統計,自1997年出版第一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以來迄今,J.K.羅琳女士的5本書在英國的銷量已達到約1800萬冊,在全球被翻譯成70多種語言,在200多個國家累計銷售達3億多冊。而作者J. K. 羅琳女士也由此一躍成為全英國最富有的女人。據美國《富比士》雜志的最新資料,J. K. 羅琳女士的身價已經高達10億美元。在該雜志最新推出的全球名人榜中,她位居第22位。
十幾年前,J.K. 羅琳只是個靠救濟金過日、獨立撫養女兒的單親媽媽;不過她從小就喜歡寫作,六歲就寫了一篇跟兔子有關的故事,妹妹是她說故事的對象,從此創作的動力和欲望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她。羅琳大學主修法文,畢業后只身前往葡萄牙發展,隨即和當地的記者墜入情網,無奈的是這段婚姻來得快,去得也快,沒多久,她便帶著才三個月大的女兒潔西卡回到了英國,棲身于愛丁堡一間沒有暖氣的小公寓里。找不到工作的她,只能靠著微薄的失業救濟金養活自己和女兒。在她二十四歲的時候,坐在由曼徹斯特出發,前往倫敦王十字車站的誤點火車上,就在這幾個小時的漫長等待中,哈利波特突然闖進了她的生命。透過車窗,她彷佛看見了一個黑發瘦弱,戴著眼鏡的小巫師在對她微笑,那時手邊沒有紙沒有筆的她,開始天馬行空地想象哈利波特的故事。十年后,“哈利波特”成了風靡全球的童話人物。而她的故事也有如現代版的灰姑娘,一夜之間就得來了所有的美好未來——知道這些,你還相信童話只是會發生在幻想世界嗎?
《哈利波特》圖書熱
《哈利波特》系列是一本超越國界、年齡、性別的暢銷書,而隨著這套書的流行,《哈利波特》一詞也不只是一本書名,而成為一種閱讀現象。許多人一閱讀便不能自抑地讀下去,心弦被故事情節勞勞扣緊,思緒和情感完全被帶進這個再“真實”不過的魔法世界,它的流行源頭也許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而其中兩個最大的賣點,大概就是它營造了一個關于魔法與少年的世界,并且貫通了幻想與現實的界限。
我們都知道,所謂的魔法大概是不存在的,但魔法可以讓不可能變可能,讓想象變成現實,這就是它迷人的地方。《哈利波特》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為作者創造了一個合理性極高的魔幻境地──誰說真實與魔幻不能是一“站”之隔? 金庸作品的那些武林恩怨、愛恨情仇,那些飛來飛去、高深莫測的武功招數… …不也都是他老人家的幻想嗎,但還是一樣令你廢寢忘食,如醉如癡?同理,哈利波特鑿開的卻是每個人心中對童年無限的懷念,以及對想象中魔法世界高度的好奇。
如果你讀過《哈利波特》,除了故事外,你讀著最開心的地方就是那些“吼叫信”“鼻涕蟲”“速寫筆”“活點地圖”之類的名號,還有就是魔法學校中課堂上的喧鬧,羅琳筆下的大部分被魔法想象力處理或描繪過的東西都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對應物或對應現象,而且不受地域和受用者的年齡限制,誰沒有被同學搞過惡作劇,誰沒有被家長修理過,誰不希望讀書寫作業的時候可以得到一支速寫筆,這些遭遇和愿望,難道不是人人都經歷和幻想過的嗎?不要小看這份對想象力身邊化的處理,它使得哈利· 波特的魔法世界變得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更親近,更能夠被我們心領神會——做到這一點,還有不令人著迷的理由嗎!
《哈利波特》電影潮
2001 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時,吸引觀眾入場的當然是新鮮感,它也承接了再全球掀起的初期的“哈利波特熱潮”,2002 年《哈利波特與消失的密室》上映,新意已大減,加上主要的橋段就是一系列校園恐怖事件,賣相差了很多。直至《阿茲卡班的囚徒》的上映,《哈利波特》才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墨西哥導演阿方素· 卡隆使得影片風格突然改弦更張,不再是單純的童真,有懸疑甚至恐怖,風格變得黑暗沉重,故事結構也是三集中最復雜、最立體的,導演的轉換為《哈利波特》灌注了新生命力,暫時救回了這個系列的口碑,而第四集《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又換成了邁克· 紐威爾,這個拍攝過《蒙娜麗莎的微笑》的文藝片導演沒有給影迷帶來驚喜,不過幾個孩子已經慢慢步入情竇初開的微妙情感處理還算過渡流暢,哈利波特的宿命之敵伏地魔的短暫真面目亮相也給人極大懸念,而接下來的這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的新導演,曾經導過若干電視劇卻沒有接觸過電影的英國人大衛· 葉慈如何接力,也好像是有一些吸引力。
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哈利、羅恩、赫敏等人都已經跳脫出了娃娃期,少了青澀,因為角色(和演員)都長大了,他們也終于迎來更加暗無天日的新一年,開始為與宿敵“黑之導師”伏地魔進行正面對決而積極備戰,不過魔法部自上而下的“官僚折磨”使交兵之前的我方大本營陷入一片混亂。“精準把握住原著小說森然不祥的情緒,在陰郁的氛圍內細致布局了高潮迭起的動作場面,打造出一部興奮點琳瑯滿目的娛樂大作”、“改編結果不及復雜的故事本身那樣頻繁地懸念波動,但哈利日益黑暗的‘亂心之旅’卻被描繪得波瀾萬丈、疑云重重,即使作為青春片也十分有趣”——這是美國主流媒體給予影片上映后的評價,所以,無論是真是假,你還是到時候趕個時髦到影院自己驗證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