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華高貴的伊比利亞風格,是幾百年來設計師對西班牙王室貴族生活品質的精心打造的結果,是時尚界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目標,在這一季里,伊比利亞的浪漫風情與西班牙貴族氣質攜手向我們走來,濃郁的西班牙氣味再次席卷充滿了這個秋天。
正如George Gordon Byron 在《唐璜》中描繪的那樣,生活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貴族奢侈浪漫,富有情調,強調生活品位并追求完美生活。其所代表幽雅精致的氣質向來都是時尚界高級成衣的設計靈感來源,1915 年的那個秋天,在圣薩巴斯蒂安學徒的Cristobal Balenciaga 在街上散步,偶然看到街邊服裝店里的一套西班牙貴族女侯爵套裝,當時就被其華貴完美的款式震撼了,這也成了這位巴黎高級時裝設計大師邁向時裝設計之路的契機,由此他下定決心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去追求心中美的代名詞——西班牙貴族服飾。其作品在保持西班牙貴族風格一貫的幽雅外,還常常流露出斗牛場的色彩和Flamenco 的節奏。
西班牙貴族風格包含著愛與溫柔,是混雜著現代美感與時尚元素的藝術精神。在這一季里,來自西班牙的貴族氣息撲面而來,穿出Iberian chic 的關鍵詞是幽雅,精致,貴族氣質。就如美學大師Lessing 所說的那樣:“凡是為造型藝術所能追求的其它東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須讓路給美; 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必須服從美。”
不可錯過的西班牙貴族文學
十七世紀的西班牙文學,在天主教的反動統治使當時文藝復興時期以人文主義為內容的文學遭到沉重打擊,宗教思想控制著整個文學界,貴族綺麗派盛極一時。這種西班牙貴族綺麗派文學又被稱為岡果拉派,創始人是路易斯· 德· 岡果拉(1561-1627)。岡果拉早期寫故事詩和短詩,后期發表了不少風格纖巧的詩歌,如長詩《寂寞》(1613) 和《波利非莫和伽拉苔亞的故事》(1612-1613),它們曾產生廣泛的影響,形成一個詩派。這個詩派輕視人民群眾,提倡為“高雅人士”寫作,作品堆砌夸張的詞藻,充滿各種隱喻和難解的詞句。其內容大都是人生無常、終歸毀滅等悲觀思想。十七世紀西班牙最重要的作家是戲劇家彼德羅· 卡爾德· 隆· 拉· 巴爾卡(1600-1681)。卡爾德隆出身于馬德里貴族家庭,曾在馬德里耶穌會學院學習,后來到薩拉曼加大學攻讀哲學和神學。他很早就寫戲劇,1635 年入宮廷服務,管理宮廷劇院,創作了大量劇本,成為維加以后西班牙最有名的戲劇家。1651 年,他入教士籍,一直擔任重要的教會職務。他寫過120 部劇本,另有八十部宗教劇和二十篇幕間短劇。在藝術技巧上,他繼承維加的傳統,但是也講究華麗的布景和服裝,運用夸張的言詞。他的作品多采用中古題材,有濃厚的天主教色彩。許多劇本探討宗教哲學問題,直接宣傳否定現世、相信來世和懺悔贖罪等宗教思想,他到晚年就專寫宗教劇了。卡爾德隆的作品中也有肯定現世幸福的人文主義主題,比如《精靈夫人》(1629),《人生如夢》(1635) 也是卡爾德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人文主義的衰落、天主教統治和貴族文學的深刻影響,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風格。
西班牙斗牛士——游離于生死間的優雅貴族
\" 西班牙斗牛\" 是西班牙的國粹,風靡全國,享譽世界,盡管從動物保護的觀點上看目前人們對此存在爭議,但是作為西班牙特有的古老傳統還是保留到現在,并受到很多人的歡迎。這項古老的運動起源于一種西班牙的古代宗教活動——殺牛以作為供奉神的祭品。13 世紀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世開始將這種祭神活動演變為賽牛表演,經過500 年的演變,真正的斗牛表演在18 世紀中葉開始形成固定模式。現在西班牙共計300 多個斗牛場,其中最大的是馬德里的文塔斯斗牛場,可以容納2.5 萬人,每年3 月~11月是西班牙斗牛節,通常以星期日和星期四為斗牛日,使用的是體重4 千公斤的非洲純種公牛。在西班牙,所有的斗牛表演都安排在下午舉行。西班牙人慣有懶散拖沓的習慣,較不準時,唯一準時的事情就是觀看斗牛比賽。另外,斗牛時必須陽光普照,鑒于西班牙多數地方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部分地區的地中海式氣候條件,所以只能在每年的三月至十一月之間進行。一場斗牛由三個斗牛士出場,角斗六條公牛,每人兩個回合。這三位斗牛士各有一套助手班子,包括三個花鏢手和兩個騎馬的長矛手。成功殺死斗牛的斗牛士可以接受觀眾的歡呼致意、掌聲和投來的鮮花,然后將帽子拋向觀眾,斗牛士按刺殺水平的由低至高分別享有保留牛耳, 保留牛尾, 和被從正門抬出的榮譽。但他們所承受的危險性不言而喻,觀眾對每場決戰都很難預料其結果,因為它取決于諸多因素,如斗牛士的膽略和技巧,但也取決于出場的公牛,一些由著名牧場培養的兇猛公牛直接威脅著斗牛士的勝利、甚至生命。其實對于斗牛而言,牛和斗牛士同樣重要,因為斗牛所受訓練的程度和兇猛性關系到斗牛士的吉兇,在歷史上再出名的斗牛士都不免戰死沙場,最后被牛挑死的命運,可謂最危險的西班牙貴族。他們的服裝很有民族特點,象征著榮譽和優雅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