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近10年的市場化發展,我國房地產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近期正在籌備召開的全國住宅工作高規格會議,將對自1998年以來房地產工作進行總結,有可能對下一步房地產業發展提出新的綱領性文件。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房地產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健康住宅工作也開始了總結。
4月23日,在大連開幕的由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主辦,沿海綠色家園集團承辦的第三屆中國健康住宅理論與實踐國際論壇上,國家住宅工程中心主任劉燕輝介紹,健康住宅的研究和實踐在中國走過了近七年,已經產生廣泛影響,并有一批成功的示范項目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和好評,它將為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提供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同時,參會企業和專家也就業內人士及消費者存在的建造健康住宅是不是會提高成本而引發房價的進一步上漲的疑問,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通常不需另增成本
在健康住宅是否增加成本的問題上,專家和企業界的意見是一致的:不一定要通過增加成本來提高健康性能,它主要是影響整個住宅建造的成本構成。沿海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成實表示:“健康住宅關注與居住相關聯的物理量值,諸如溫度、濕度、通風換氣效率、噪音、光和空氣品質及關注健康、增進人際關系等方面,而這些只要是在規劃設計之初考慮到,將成本結構做一些調整就可以了,是不需要額外增加成本的。”
專家指出,健康住宅是指能使居住者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的住宅。健康住宅是從可持續發展住宅、綠色生態住宅發展而來,通過對建筑物的設計、建造、運營,最大化維持其環保和經濟效益。
成實介紹,沿海綠色家園集團結合自己的開發實踐,提出了健康住宅的10大標準體系,從空氣、光線、聲音、裝修材料、園林、社區規劃等方面,制定了詳盡的實現健康居住的系統方法和標準,并應用到項目實踐中。“我們在大連的項目——沿海國際中心,就秉承沿海綠色家園集團建設健康住宅的開發理念,項目中將運用健康住宅成熟的開發管理體系,采用國際領先的健康住宅技術成果——恒溫恒濕集成技術體系,包括天棚輻射采暖制冷系統、置換式新風系統、節能冷熱源系統及圍護結構保溫系統。雖然我們使用了這些新技術,但我們在成本方面并不比其他項目多。因為我國在很多健康住宅方面的技術是成熟的,產品也已達到合理價位。”
與此相反,專家們認為目前很多住宅項目存在著值得注意的概念。國家住宅工程中心高級工程師、健康住宅建設項目辦公室主任趙旭指出。近幾年,隨著市場化進程加快,住宅建設不斷涌現出各種各樣的“概念”,如辦公家居、智能住宅、水景住宅、綠色建筑、生態住宅、歐式住宅等,它確實在一定范圍內引導著市場,但是長期“概念”下去往往會誤導消費者,而開發商為了迎合消費者,一味跟風,盲目投資,造成不必要浪費,目前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他舉例介紹,如有的小區增加垃圾處理、種植一些草坪就號稱綠色生態小區,但由于需處理的垃圾量不夠,開機不經濟,反而造成了設備的閑置。而大面積種植草坪,往往給人們帶來的是只可遠觀的綠色,因為大多情況下,無法讓人們融入其中。實際上草坪的供氧量要遠遠低于樹木,且維護費用又很高。人工水景運行的高成本以及水質如何保證也存在類似問題。在住區環境的規劃設計上,有些項目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寒冷地區搞威尼斯水景,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也進了小區。
不會推高房價
健康住宅對房地產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是否會對已經不斷攀高的房價再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原總建筑師、國家工程設計大師趙冠謙認為,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事實上,健康住宅強調的是一種‘內在品質’,健康住宅是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管理,使住宅更符合人性化,更有利于人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這些都不會提高房地產項目的成本。”趙冠謙表示。
他指出,在《建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中,對建筑材料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通過引導,可有效促進建材行業的升級,但并不是說成本高的材料就一定是健康的,健康住宅強調的是選用合適的、科技含量高的建筑材料。
他同時指出了目前健康住宅建設中存在的一些誤區,“現在有些小區一味求新、求全,重視硬件的配套,輕視軟件的應用,忽視了‘誰來管’,脫離了‘人’這個主體,都不能真正發揮作用,并且實際上是將高成本轉嫁給了消費者,使得資金的分配往往放在一些華而不實的概念上,反而忽視了住宅聲、光、熱等一些與居住者關系最密切的健康要素上。如果能將這些不當的投人中的一部分用來解決與居住者健康有關的問題,帶給消費者的利益才是實實在在的。”
沿海綠色家園集團總裁吳欣認為。房價的高低取決于市場需求、土地成本和項目成本,而健康住宅的發展并不具備推高房價的必然元素。相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的居住需求從簡單的居住滿足發展到今天。健康居住已成為一種趨勢。在干凈、無污染和健康的住宅環境中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利,沿海對健康住宅技術的推廣,本質上是在營造一個生存于環境,返回于自然,親和于人和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持續發展的“健康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