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里有一幅軟木畫,裝在1尺多長的玻璃框里。每每凝視小小畫框里的亭臺樓閣、樹木花草、小橋流水、回廊曲徑,總能引得我浮想聯翩。終于有一天,耐不住好奇心而將玻璃框與底座分了開來,把玩之間發現雕刻的木片果然如想像中的柔軟。后來,慢慢知道了這種雕工精細且隨處可見的小裝飾叫軟木畫。除了感嘆于其制作精美外,卻從沒想到過這小小手工藝品背后的意義a直到后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再不曾在市場上看到它的影子……
2007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在福建省文化廳主辦、福建省民間藝術館承辦的“福建省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覽會”上,我再度看到了這一手工藝品,它正被冠以“第一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名展示在我們面前。這次,我們就一起來觸摸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老華彩吧!
據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即民族語言、民間文學: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以及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2007年6月9日——中國第2個“文化遺產日”,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壽山石、脫胎漆器及廈門蔡氏漆線雕,以及被稱為“第一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福州西園軟木畫等展品,正悄然為我們打開被時間淹沒的記憶。
此次在福建省民間藝術館展出的這些工藝品,無不蘊藏著福建珍貴的民間文化“基因”,它們靜靜地隨著時光的沉淀,等待煥發出新的生命。在這一部關于時光的文本里,由于傳承的特殊,保護的不易,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而我們有責任保護并將這些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發揚光大,讓它們從民間來,回到民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