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轎車開始大規模進入家庭,自主品牌憑借低廉的車價和逐步提升的品質快速地擴張自身的市場份額。在與合資品牌的對抗中,自主品牌逐漸站穩了腳跟,也迎來了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中有三個比較清晰的符號:份額、模仿、高端。
01 份額——奇瑞的100萬輛
2007年8月22日,奇瑞第100萬輛汽車奇瑞A3正式下線,100萬輛對于中國汽車行業和奇瑞代表了什么?目前的情況來看,代表的是較大的生產規模,產能可以滿足更大的需求,可以大幅度節省成本;成熟的生產經驗,可以跟外資品牌合作,代工生產。總的來說,就是供給能力強了,攤子大了,路打通了。

但路打通了,以后的路就一定好走了嗎?或者說,怎么才好走?這里涉及到市場和品牌的問題了,一個企業要快速成長,生產和品牌應該是雙管齊下的。奇瑞現在的攤子鋪得很大,生產能力很強,這是一面,市場認可度怎樣?品牌美譽度怎樣?客戶忠誠度怎樣?這是另外一面。后者才是支撐企業快速成長的關鍵,有市場,有需求,才有生產。企業的規模可以由其生產規模決定,但企業的價值更多地由企業的品牌去衡量,只有前者,沒有后者,那只能永遠給別人做代工。
這里沒有任何否定的意思,100萬輛對于中國的自主品牌來說,確實是一個很舒服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不止奇瑞的十年100萬輛,還有比亞迪F3的一年半10萬輛。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自主品牌確實需要這樣的空間。但如果我們的自主品牌迷失在對生存規模、市場份額的追逐中,迷失市場的供求之道,忽視品牌的打造和維護,將會喪失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為什么自主品牌近年有如此快的發展,一方面是得益于總體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一方面就是我們的價格優勢。與大合資品牌相比,我們沒有品質的優勢,品牌力也比不上,我們憑借低價贏取市場空間,以成本換得規模效應,這都無可厚非。可一旦需求增長高潮過去,競爭白熱化,合資品牌的價格下探,而我們還在夢想著再以低價成本換取下一個100萬輛的時候,已經沒有出路了。
10年100萬,也就是1年10萬,不算太慢,要重視速度,因為速度才能衡量絕對數的含金量。累積只是時間問題,商場如戰場,關鍵是你能多快?能多持久?這就需要強勢品牌的支撐。花冠全球二千多萬輛的累積銷量,靠的不是廉價,而是讓人放心的品質,豐田的品牌,忠誠的客戶。

02 模仿——比亞迪的“花冠”、“雷克薩斯”
比亞迪F3抄襲“花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新進汽車企業要迅速站穩腳跟,取得發展就必須抄襲嗎?既然存在即合理,那么首先弄清自主品牌模仿合理的地方。為什么要模仿抄襲?
第一,研發能力較弱。自主品牌在這方面雖然很努力,進步也很快,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要跟一些跨國汽車集團相比,還不現實。通用、奔馳這種企業已經有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造車技術和經驗的積累,不站在前人的肩膀能行嗎?
第二,產品研發周期長。合資廠家研發一個車型短則一兩年,長則五六年,自主品牌還處于學習的階段,就更不用說了。為彌補競爭力的不足,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豐富產品線是很有效的手段,當年豐田就憑豐富的車型瘋狂掠奪市場。
第三,快速獲得市場生存空間。作為市場的后進者,資金、研發等各方面實力都不如人時,必須快速獲得市場空間,不然談何發展?模仿成熟的產品可以很好地規避風險,更快地讓消費者接受。
第四,節省成本,取得價格優勢。后進者要獲得市場,價格優勢很重要,世界汽車市場的發展由歐系、美系到日系,再由日系到韓系,每個后進者都有價格的優勢,相信中系也不會逃脫這個規律。所以,大量采納先進者的非專利技術成了有效的途徑,研發成本、調研成本等都可以大大節省。
總之,如果學習是一種模仿和抄襲的話,那么對于我們落后的汽車工業來說,模仿和抄襲也是一種必要,但需要提高的是,模仿和抄襲的技術含量,不能停留在車型外觀的層面,還有汽車的構造技術、大汽車品牌的配件體系模式、售后服務模式等等。
03高端——吉利向高端要利潤
吉利一直做低端車,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生存和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都在收窄,所以近兩年吉利開始致力于高端車型的開發,從自由艦到金剛,再到遠景。但這次車型最終還是要靠低價競爭,走高端的過程似乎相當艱難。吉利向高端要利潤這種思維不錯,錯在對高端的誤解。

“高端品牌=高端品質+高端車型”,其中高端品質是最基本。其實大家都清楚,自主品牌“為利潤做高端車型”的說法是很無力的,品牌沒有號召力,市場空間狹窄,利潤從何來?所以,提升品牌形象,增強品牌號召力才是自主品牌走高端路線首先要做的。
品牌源于品質,做高端車型就能提升品牌又是個誤區,中華、東方之子都是自主品牌的高端車型,但為企業帶來多少品牌增值或利潤?關鍵還是品質的問題。很多自主品牌都在做跑車,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通過宣傳自身對高端車型的技術的掌控來提升品牌。但跑車的發動機技術、底盤技術、車身懸掛技術等等,跑車的主動性、被動性安全技術真的很好地掌握了嗎?還是簡單地把跑車的形狀做出來就能提升品牌形象了?如果在技術、品質達不到的情況下去做,不就是拔苗助長嗎?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車型的高端不等于品質的高端,比較早出道的自主品牌廠家,目前的市場占有率都已經非常高了,正努力的往高端攀,但其過程真的可能像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艱巨,就是因為品牌的制約非常大,然而這種品牌的制約卻是來自前期產品的品質不過硬、口碑不佳。品牌來自消費者的口碑,良好口碑自來優良的品質和優質的服務。
上述這三點可以歸納為三個發展符號,但這三點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份額、模仿、高端都是高度聯系的,自主品牌要取得長足發展,在這三點上,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倚重,互相促進,充分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