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供應鏈管理思想的發展,傳統物流也向供應鏈物流發展。本文基于海爾、戴爾和豐田企業的供應鏈物流的運作特征,對生產企業供應鏈物流模式進行了分類,并對各種模式的競爭優勢特征做了詳細的分析,最后探討了每一種供應鏈物流模式的成功與企業和產品的配合。
關鍵詞:生產企業;供應鏈物流;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27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7)07-0077-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is developing to supply chain logistics. This paper categorizes the supply chain logistics model of manufactory,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very model, based on character of the model of Haier, Dell and Toyota. And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ssorting of the success of every supply chain model with the character of enterprise and product.
Key words: manufactory; supply chain logistics; competitive advantage
1生產企業供應鏈物流模式
供應鏈物流是為了順利實現與經濟活動有關的物流,協調運作生產、供應活動、銷售活動和物流活動,進行綜合性管理的戰略機能。供應鏈物流是以物流活動為核心,協調供應領域的生產和進貨計劃、銷售領域的客戶服務和訂貨處理業務,以及財務領域的庫存控制等活動。
筆者認為根據協調運作生產、供應活動、銷售活動和物流活動的機能的差異性,可以把生產企業供應鏈物流歸納成三種模式:批量物流、訂單物流和準時物流。
批量物流的協調基礎是客戶需求的預測,生產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基于對客戶需求預測而產生的。在預測前提下,生產企業的經濟活動都是批量運營的,批量采購、批量生產和批量銷售,這也必然伴隨著批量物流。
訂單物流的協調基礎是客戶的訂單,生產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基于客戶訂單而產生的。在訂單前提下,生產企業的經濟活動都是圍繞訂單展開的,根據訂單進行銷售、生產和采購,而物流也是根據客戶訂單產生的經濟活動而形成。訂單物流主要表現為兩種模式,一是以最終消費者的訂單為前提的最終消費者的訂單驅動模式,如戴爾模式;二是以渠道顧客的訂單為前提的渠道顧客訂單驅動模式,如海爾模式。海爾式物流最大的特點是“一流三網”的物流體系。“一流”是訂單流,海爾通過客戶的訂單進行采購、制造等活動,海爾的客戶主要是海爾專賣店和營銷點,所以海爾是渠道顧客訂單驅動的供應鏈物流模式。
準時物流是訂單物流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建立在準時制管理理念基礎上的現代物流方式。準時物流能夠達到在精確測定生產線各工藝環節效率的前提下,按訂單準確的計劃,消除一切無效作業與浪費,如基于均衡生產和看板管理的豐田模式。
2供應鏈物流的競爭優勢
森尼爾·喬普瑞,彼得·梅因德爾認為供應鏈的特點是在反應能力和盈利能力之間進行權衡。每一種提高反應能力的戰略,都會付出額外的成本,從而降低盈利水平。因此供應鏈有兩種類型的競爭優勢:一是反應優勢,二是成本優勢。影響供應鏈反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因素包括庫存、運輸、設施和信息,從這些影響因素來看,森尼爾·喬普瑞等所指的供應鏈,更傾向于指供應鏈物流。所以,筆者認為生產企業供應鏈物流也應具有兩種類型的競爭優勢:反應優勢和成本優勢。
森尼爾·喬普瑞等認為供應鏈的反應能力主要體現在完成以下幾個任務的能力:對大幅度變動的需求量的反應,滿足較短供貨期的需求,提供多品種的產品,生產具有高度創新性的產品,滿足特別高的服務水平要求。筆者認為可以把這些任務細分成兩類反應能力:一類是需求變化反應能力,另一類是供貨需求反應能力。需求變化反應能力指當市場需求發生波動時,依據需求變化速度來改變供貨速度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大幅度變動的需求量的反應,提供多品種的產品,生產具有高度創新性的產品等能力上;供貨需求反應能力是指在客戶發出貨物訂單后所需要的供貨周期,主要表現在滿足較短供貨期的需求,滿足特別高的服務水平要求等能力上。生產企業供應鏈物流的反應優勢指的是具備需求變化反應能力,或是具備供貨需求反應能力,或是同時具備這兩種反應能力所產生的競爭優勢。
日本診斷師物流研究會認為現代物流成本是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的合計。生產企業供應鏈物流成本所包含的成本也應該是這兩者之和。根據供應鏈物流的競爭優勢理論,對于分析生產企業供應鏈物流模式的成本優勢,我們主要關注對供應鏈物流總成本起決定影響的那部分。基于此,筆者認為生產企業供應鏈物流成本應該包括三個方面:過剩成本、投資成本和批量成本。過剩成本是由于生產過剩所引起的供應鏈物流成本,為過剩產品所支付的銷售、生產、采購和物流成本。過剩成本包括兩類:一是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了數量過剩的產品,即實際產出量大于實際的需求量;二是在規定的時間提前完成了生產任務,即在需求產生之前完成了生產任務;分別把它們稱為過剩成本1和過剩成本2。投資成本指的是為了實現供應鏈物流的高效率而支付的成本,如為提高客戶的需求反應所投資的成本。批量成本是指在供應鏈物流過程中由于流量的大小所引起的成本。供應鏈物流的成本優勢是指供應鏈物流的總成本達到行業的最低水平。
3供應鏈物流模式的競爭優勢分析
生產企業供應鏈模式主要包括三類四種形式,每一種模式都有各自特征,體現出不同的競爭優勢。
批量物流是基于客戶預測驅動的供應鏈物流模式,因此其采取的是批量采購,最大能力的大規模生產,實行庫存銷售。這種模式在投資成本和批量成本上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但是由于大規模生產,這種模式會造成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前完成任務,造成第二類過剩成本處于高的水平;對需求的預測的不準會導致渠道中產生過多的庫存積壓,產生高的第一類過剩成本,所以這種模式的過剩成本很高。在反應能力方面,由于采取了最大能力的批量生產,對最終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的反應能力非常弱,因為最大能力的批量生產很難調整生產的品種數和品種量;而采取存貨銷售,最終消費者總能即刻獲得購買的產品,這對最終消費者的市場供貨反應能力非常強。所以批量物流的需求變化反應能力弱,市場供貨反應能力強,過剩成本高,投資成本和批量成本都低。
戴爾式物流是基于最終消費者訂單驅動的供應鏈物流模式,是通過生產而不是庫存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戴爾式物流能夠及時準確的反應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但是戴爾的客戶必須等待1~2星期才能得到訂購的產品,所以市場供貨反應能力非常弱。在物流成本方面,戴爾式物流通過生產消費者訂購的產品,使戴爾消滅了過剩生產所導致的積壓庫存,使第一類過剩成本很低;戴爾采用了大規模生產方式,這造成高的第二類過剩成本。戴爾式物流模式決定客戶的訂單規模小,訂單數量大,這要求戴爾有非常強大客戶訂單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信息設備的投資成本大。戴爾式物流采取的是大規模定制,生產批量大,而另一方面其客戶規模小,客戶量大,為了能夠縮短產品交貨時間,戴爾采用了包裹式運輸,這導致配送批量成本較高,所以戴爾式物流的批量成本居于一個適中的水平。因此,戴爾式物流的需求變化反應能力強,市場供貨反應能力弱,投資成本高,批量成本適中,過剩成本1低,過剩成本2高。
海爾式物流的實質是把客戶的預測前移到渠道顧客,根據渠道顧客的訂單驅動企業的運作,所以海爾的產品應該能夠滿足渠道顧客的需求變化,但是不能隨最終消費者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由于渠道顧客對最終消費者的預測比海爾自己對需求的預測更為準確,所以海爾物流對最終消費者的需求反應比批量物流要強,但是比戴爾式物流要弱得多。海爾式物流是由渠道顧客的訂單驅動的,所以渠道顧客都保有海爾產品的庫存,這使對顧客的及時供貨反應保持高的水平。因為是渠道顧客訂單驅動的,海爾式物流在流動批量上雖然沒有批量物流那么大,但是渠道顧客的訂單規模比最終消費者的訂單要大得多,所以在批量成本上居于兩者之間。由于采用了批量生產,海爾式物流還是會產生高的第二類過剩成本,而其產出的產品都是渠道顧客訂購的,所以第一類過剩成本很低。因為是來自渠道顧客的訂單,采用批量生產,因此生產設備投資成本較低,在對顧客的訂單處理能力方面雖然要比批量物流高,但比戴爾式物流卻要低,所以海爾式物流的投資成本處于中間水平。因此海爾式物流在市場需求變化反應能力比較差,市場供貨反應能力強,過剩成本1低,過剩成本2高,投資成本和批量成本居中。
豐田式物流也是由渠道顧客訂單驅動的供應鏈物流模式。但由于豐田的生產計劃來自渠道顧客最近一個星期的訂單,這為豐田式物流對市場需求變化做出及時的反應提供了有效的條件;而且豐田采取了均衡式生產,看板式管理方式,能夠及時對市場的需求變化做出反應,調整生產計劃,這為豐田式物流方式創造了很強的需求變化反應能力。而另外一點,豐田的渠道顧客總是能夠維持一定量的豐田產品的庫存,雖然在量上比不上批量物流和海爾式物流模式,但其快速的供應鏈物流反應,能夠保證對最終消費者的及時供應。豐田式物流通過渠道顧客訂單驅動,采取均衡式生產方式,使兩類過剩成本都降到了最低。但是為了實現這種模式,在生產過程中,無法充分利用生產能力;而追求準時化生產,使物流都在小批量的狀態下運行,批量成本非常高。為了實現生產的柔性,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動態,提高對市場需求的反應能力,生產和信息設備的投資成本也相當的高。所以,豐田式物流的需求反應能力強,市場供貨能力強,過剩成本低,投資成本和批量成本高。
通過對以上三種四類生產企業供應鏈物流模式的分析,其各自的競爭優勢特征分布如表1所示。

4供應鏈物流模式的匹配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生產企業供應鏈模式具有不同的競爭優勢特征。而每一種模式的成功,都是跟企業和產品的特征相匹配,以充分發揮其優勢特征,避免其劣勢特征。筆者認為供應鏈模式應該匹配于以下的企業和產品的特征。
批量物流應該發揮其批量成本和投資成本低,供貨需求反應能力強的優勢,避免需求變化反應能力弱,過剩成本高的劣勢。所以批量物流對于市場需求波動小,預測正確度高,市場需求量大,顧客希望能夠即刻獲得的產品比較合適。生產企業為了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可以同零售商合作,從零售商那里獲得最終消費者的需求信息,而不是以直接渠道客戶的需求信息作為預測的依據。
戴爾式物流應該發揮其需求變化反應能力強的優勢,避免市場供貨需求反應能力弱的劣勢。所以戴爾式物流對于市場的需求波動比較大,顧客購買頻率低,并且顧客愿意延遲獲得的產品比較適合。戴爾式物流需要企業能夠對眾多零散的最終顧客的購買信息進行及時準確處理的信息系統,所以對企業的信息系統要求很高。
海爾式物流應該發揮供貨需求反應能力強的優勢,并且依托渠道顧客的訂單來實現成本優勢。所以海爾式物流對于需求量大,顧客希望能夠即刻獲得的產品比較適合。海爾式物流模式的匹配范圍比較廣,如果生產企業能夠跟渠道顧客進行合作,就能夠使供應鏈模式運作達到有效。
豐田式物流應該發揮需求變化反應能力、供貨需求反應能力強及過剩成本低的優勢。所以豐田式物流對于需求波動大,顧客希望能夠即刻獲得的產品比較適合。這種模式適合于短渠道分銷,特別是采用一級渠道分銷的產品。豐田式物流對企業的運作系統和管理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森尼爾·喬普瑞,彼得·梅因德爾. 供應鏈管理——戰略、規劃與運營[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 馬丁·克里斯托弗(英).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與改善服務的戰略[M]. 2版.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3] 診斷師物流研究會. 物流成本的分析與控制[M]. 宋華,曹莉,譯.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4] 孫健. 海爾物流[M].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