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這樣一句話:不到新疆就不知中國之大,不到喀什噶爾不算真正認識新疆,不逛逛巴扎就沒有領略喀什的奇異風情。

正午的陽光下,我再次降落到了喀什噶爾那敦厚的土地上。
巴扎,喀什噶爾的血脈
喀什噶爾,簡稱喀什。位于新疆最南端,絲綢之路上的古城重鎮,新疆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維吾爾族占地區總人口的90%,是維吾爾民族文化的發祥地。
喀什有“巴扎(集市)王國”之稱,瑞典漢學家貢納爾·雅林在他的《重返喀什噶爾》一書里這樣寫道,“喀什的生活是圍繞著巴扎而建,整個喀什噶爾就是一個大巴扎……”如果說喀什是古絲綢之路上商客們心目中的大市場,那么,這些傳承了幾千年喀什噶爾歷史的大小巴扎,就好像遍及喀什噶爾的血脈,充滿勃勃生機的巴扎使喀什在越來越趨于大同的時代里,依然故我。走在不盡的巴扎里,闖入眼簾的如一幕幕《天方夜譚》里的景象。
巴扎由精明的維吾爾人自發聚集而成,是各種土產、手工制品和外來商品集中和交換的場所。喀什巴扎沉積著古絲綢之路的許多奧秘,安詳、神秘的幾十個大小不一的巴扎,組成了一部反映喀什經濟文化民俗的百科全書。
逛東門大巴扎

喀什噶爾的東巴扎聚集了南疆所有的行當,匯集了最好的工匠的手工藝品。平日里大巴扎上出售的商品種類有2萬多個,星期天農民進城,出售的商品種類至少有5萬種以上。地里長的、天上飛的、沙里生的、水里游的,小到一盒火柴、一根針,大到汽車、拖拉機,應有盡有、包羅萬象,有的翻越了重山萬水,有的就產自自家后院;有的是流水線上的科技產品,更多的則是獨一無二的純手工制品。
入口處的衣料巴扎最搶眼。各色各樣漂亮的衣料、絲綢和頭巾,仿佛一片花的海洋。這里是巴扎上女性最集中的地段,是展示當地人美麗的地方。維吾爾女性很愛美麗,喜歡用鮮艷明快的色彩裝扮自己,好像一朵朵流光溢彩的花兒。
維吾爾族人愛戴花帽,在他們眼中,頭上帽子的貴重和精良程度代表了一個人地位的高低貴賤,事關尊嚴和體面。帽子巴扎上,同樣是賣帽子,仔細看來,你會發現每個攤位卻各有特色:青綠男式帽、女式帖片帽、童式嵌珠帽、和田式水貂帽、塔吉克黑羔皮帽、哈薩克氈帽、哥薩克高頂帽、俄羅斯貴婦帽,還有吉尼斯世界大全“世界最小的帽子”——于闐小帽!
步入集市內部,更像進入迷宮。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和中亞諸國的進口貨,琳瑯滿目,俄羅斯裘皮衣、印度紅茶、巴西的咖啡豆,讓你目不暇接,難怪有人把這里叫著“中亞物資博覽會”。從六月底開始的整個夏天,會有人騎著小三輪車,在巴扎路口買新鮮無花果。輕輕取掉蓋在無花果上的葉,露出了形如月餅的無花果,它們被碼放在鋪滿無花果葉的盆里。新鮮無花果淡黃如滴,柔軟嬌嫩,只能用樹葉托著吃,一口咬開,甘香沁人。新鮮的無花果是果中珍品,由于產量小、存放難,很少面市。如果您有幸碰上,一定買來嘗嘗。當然,沒趕上季節也不要太遺憾,當地果農制成的無花干果,一年四季都有賣,口感變了,個頭小了,但卻更加甜蜜。
街巷巴扎

我不愿將喀什噶爾手工業一條街稱為市場,因為這里沒有純商業的競爭和計謀,它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熱鬧和隨意的巴扎。一家挨一家的店鋪,叮叮當當、喀嚓喀嚓,敲打聲和挫磨聲不絕于耳。賣木器的門前懸掛一溜搟面杖、小木勺;樂器店里各種樂器或以羊皮縫制或以獸骨鑲嵌,店主自彈自唱,顧不上招呼客人。銅器店門前噴著藍色的火焰,銅鍋在爐上淬火,工匠戴著線手套在燙得冒煙的鍋里一下下擦拭,面無懼色。漸漸地,烏黑的銅鍋變得锃明閃亮。他一邊忙碌,一邊納悶地瞟一眼圍觀的游客:不過是些祖傳的手藝用以維持生計,他們到底在看什么?
喀什噶爾的每一條小巷其實就是一個巴扎,有的已經持續了二三百年的光陰。如吾斯塘博依路和歐爾達西克巷的民族手工藝街巴扎、肯尼扎路的手工業品巴扎、恰薩巷巴扎、庫木代爾瓦扎路小作坊巴扎等。在土灰色的建筑中,一張木椅子的老式理發店、掛滿了各種不知名樂器的傳統作坊、畫著臉龐和牙齒圖案的牙醫店,銅器作坊、首飾店,匠人們專注地制作產品,展示著祖輩傳下來的精湛技藝,精雕細刻著快樂和自足。這樣的地方,你會迷離起來,仿佛到了電影中歐洲的中世紀。
唯一一家出售英吉沙刀的鋪面,主人竟是一位穆斯林少女。她的裝束打扮與眾不同,一身黑色長裙,緊裹著的黑頭巾下有一張清秀的面孔和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她儀態端莊地坐在那里,卻不像其他商販那樣主動招徠顧客。

牲畜大巴扎
喀什南郊牲畜大巴扎,半露天的牲畜交易場所。一進巴扎,人山畜海,熙熙攘攘,吆喝聲中摻夾著牛驢歡叫聲、給騾馬釘掌的叮當聲,演出著一場非常動聽的大合唱。最有意思的是那些羊群,排得整整齊齊,像是在出操列隊,任憑嘈雜和擁擠,一動不動,叫人看了發笑。原來是牧民們以羊的高度拉一根繩,讓羊的脖子靠在繩上,一邊一只緊靠,一串串的蠕動的羊群,井井有條。
逛喀什巴扎一定要提到滿街的小毛驢。過去在巴扎日,一輛輛驢車載著全家老少和待售的物產,從幾公里遠的郊外趕來,毛驢車能排成幾公里。有的驢車停在路邊交易,形成馬路巴扎。現時節,進城的驢車少了,有人說,喀什的毛驢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它們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自如穿梭,驢主人只要輕聲吆喝,拽拽套在驢子頭上的繩,裝著滿滿的貨物的驢車就會行走如梭地“的”“的”小跑起來。
逛喀什巴扎,帶回一身西域風情

在喀什噶爾趕巴扎,新鮮的物景和陌生的語言,會一直興奮著你的神經。與巴扎人眼神相對,你感受到的是喀什巴扎人與眾不同的凝重睿智:年輕面龐隱隱的硬度;白胡須上挑出繁榮剛毅和驕傲。
在喀什你只有靜下心來才可以感受到她的深厚和平和,在這里你只有走進去才可以看到千百年不變的風景。羊肉、孜然、草果等的混合味道彌漫在喀什巴扎的空氣中。呆得時間久了,會浸入你的衣物、發際,甚至體內,經久不散。待我回到南方的家,打開皮箱取衣物,喀什噶爾的味道還濃濃地纏裹在里面。
在喀什巴扎上,很容易使人越過不同民族之間的心理距離,讓人們一起在心靈深處凝視和思索這個世界,共同擁有這個世界。
旅行小貼士

1、從烏魯木齊到喀什全程1600公里,火車車程24小時,單程票價345元;乘坐早晚航班可以實現走馬觀花一日游。當然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乘汽車走沙漠公路,體驗穿越沙漠的感覺。
2、在喀什一定要尊重當地的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不要將非清真的糖果和食品分給小孩子。
3、在巴扎做生意的維族人也很開朗,即使你價錢開得太低,大部分也不會生氣,只是不再搭理你。在這里購物注意貨比三家,你能想到的紀念品都可以找到,不過不要急著討價還價,另外如果達成交易就應當遵守。
喀什一貫被稱為“小民間藝術中心”,擁有國際知名的各類獨具民族風格的小工藝品。地毯:喀什的地毯也十分有名。小刀:產于喀什英吉沙縣的小刀已有400多年盛名史,一般為20元左右一把。如果想要用特殊鋼材造的優質刀,可向攤 主說明,因為好刀是不公開出售的。瓜果:喀什的瓜果石榴都值得品嘗。巴扎上賣披巾的攤位很多,大披肩漂亮便宜,30塊的披肩,在烏市機場要賣到10倍以上的價格。
4、喀什市的色滿賓館很有名,以前是沙俄領事館,建筑裝修極具異國情調,房價不高,大堂內設留言板貼有世界各國背包客征同行伙伴的紙條,拼團信息也很多(英語為主要留言方式),獨行者在此不難找到伙伴。
5、傳統的巴扎本是星期日開放,現已改為每日開放。但是如果想見識大巴扎最熱鬧的場面,還是應該趕在星期天的時候去。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