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人物:姬先生
供職單位:航空信息公司
年齡:28歲
周一的下班時間,一場大雨傾盆而至。
在北京三里屯北街的一個酒吧,姬先生推門進來,他先吩咐服務生掛好雨傘,然后坐到記者面前,彬彬有禮地說:“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言談之間,給了記者成熟、穩重、謹慎的第一印象。
戴著一副眼鏡的姬先生出生在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出版社的編輯。

他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98年,他告別了北大的校園,走入社會,現在的工作是在民航信息中心做技術工作。“就是相當于做IT的,你知道,做IT的一般女生比較少。”他說。
當然,做IT的也很容易發現和接受網絡上的新潮事物,當他在網上了解到“8分鐘交友”時,他沒有猶豫就報名參加了。到接受記者訪問時止,他已經去過3次交友現場,并且“感覺良好”。
姬先生說,他是一個性格比較靦腆和內斂的人,加上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從小時候起一直是一個典型的“乖孩子”和“好學生”,直到進入北大讀書,他還擔任著班長。
大學期間,班上的女生“數量很少”,“質量也不佳”,而那時的他也沒有想到可以去外系和別的年級尋找心儀的人,即使有這樣的想法也可能覺得不太好意思,于是,在整個大學4年間,他都沒有談戀愛。“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大學時光還是有些‘浪費’,也可以說是一種遺憾吧!”
工作之后,曾有女孩子向他暗示,但他總是拘泥于內心的種種標準,比較挑剔,總是想尋找一個完美的人,為此自動放棄了不少機會,不知不覺一直走到了現在。
以前,他并沒有對自己保持的單身狀態感到什么壓力,只是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內心突然有了一種“緊迫感”。“畢竟已經到了一個不小的年齡,無論是在父母親友還是自己的眼里,這都是一個應該考慮婚姻和家庭的時候了。”
而更重要的還有心靈上的孤單。姬先生說,雖然他的家就在北京,但很多時候他都有一種“漂泊感”,每天穿行熟悉的城市,卻又感覺很陌生,仿佛身處遙遠的異鄉。
他知道,漂泊的感覺來自心靈的無處依靠,身邊沒有所愛的人,沒有與戀人的心靈對話,便無可避免地陷入一種深深的精神孤獨之中。
好在“8分鐘交友”也許會讓這一切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得到改變,雖然結局還無法預料,但畢竟是一個開始。
姬先生說,自己受到的是比較傳統化的教育,如果是作為戀人,他也只能接受那種“中國化”的傳統女性:受過良好的教育,溫柔、善良、體貼,能夠互相理解和尊重。至于外貌,“中上即可”。“如果太漂亮了,我怕我承受不了那樣的挑戰和壓力。”他說。

他還沒有把這件事情告訴父母,想等一切比較“有譜”的時候再和父母去說,而且會明白無誤地告訴他們女孩就是通過“8分鐘交友”認識的。
他相信父母一定會表示理解和支持。因為他本人首先相信一個人對愛情婚姻的看法,與他的約會方式無關。
“‘8分鐘交友’只是一個敲門磚,它改變的只是男女間的認識方式,而不是對于愛情婚姻的原則和觀念。或許某部分的人可能認為這種交友方式有些輕率,但依此認為所有的參加者也輕率則是沒有根據的。”
姬先生告訴記者,參加“8分鐘交友”令他改變了很多,除了更善于展示自己、更善于與人交流溝通之外,最直接的就是“把多數IT從業者不注重儀表修飾的習慣改了”。
“對于我個人而言,無論將來是否會通過‘8分鐘交友’尋找到一段美滿的愛情婚姻,它最起碼已經擴展了我的交際圈子,增加了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我會很感謝它。” 姬先生最后如是說。
“期望有那么一個夜晚,站在閃爍的路燈下,有一個女孩對我說:‘我愛你,你愛我嗎?’而我們,就是通過‘8分鐘’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