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法師與一座“空中梵閣”有什么關系呢?誰會料到一個普通鄉村法師在四十年的時間里,靠自己的雙手開山鑿壁,修建起一座寺廟呢?
在福州市連江縣的壺江村,有一個法號叫做釋法妙的法師。20歲出頭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境中他到了附近旗山的一個小山洞,里面一個中年人對他說了一番勉勵的話。夢醒之后,他向熟悉地形的村民打聽得知,旗山上確實有個白土洞,而且當地人篤信佛教,但苦于這里沒有寺廟,外出禮佛得走上三天。釋法妙決定到這座陡峭的山崖上修行,還要為這里的百姓修建一座寺廟。
遺憾的是,旗山的村民生活貧困,根本拿不出錢財來資助他。眼看自己的夢想越來越渺茫,釋法妙心急如焚。在經過痛苦的抉擇后,他感到求人不如求己,既然尋求不到幫助,那為什么不能靠自己的雙手去建造呢?這不僅是給自己修行的機會,也可以造福當地村民。
村民聽說釋法妙要獨自在白土洞建廟的消息后,雖然心存感激,可是對他一廂情愿的做法表示懷疑。一來白土洞山高坡陡,開山鑿壁的施工難度大;二來釋法妙沒什么知名度,很難籌集到必需的資金和勞動力。釋法妙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嚇倒,而是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山上建好寺廟,讓村民們不再為禮佛奔波勞累。
1966年夏季,釋法妙在山上搭了一個竹棚,吃住都在竹棚里,每天天蒙蒙亮就背著榔頭、錐子、鎬頭爬到白土洞。山巖非常陡,只能用手來攀爬。洞里的石頭很硬,他用榔頭一下一下地敲打巖塊,將洞穴一尺一尺地鑿深。洞穴懸空很高,鑿下的廢石料不少是直接滾到了山腳下。手掌上的水泡被擠出血絲,裸露的皮膚被太陽曬得發疼。有一次,他在施工時從七八米的高處摔下來,當場昏了過去,多虧醫生救治才蘇醒過來。傷略微好一些后,他又回到了山上。這些困難對于釋法妙來說算不了什么,但最大問題是缺乏資金,他花光了所有的積蓄,但又始終不愿意伸手向別人要錢。一時間,流言蜚語傳遍了鄉里,有人說釋法妙受了某種刺激,精神上出問題了;有人說他太迂腐,為了愚昧的村民耽誤自己的修行;有人說他沽名釣譽,“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更多的人認定他無法獨立完成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工程,一些好心人紛紛勸他放棄這個“愚蠢”的做法。他也曾因此有過痛苦與彷徨,甚至想到不干了,可是一覺醒來,他又感到不干太可惜了。“總不能讓這個工程半途而廢,那怎么對得起鄉親!”和往常一樣,白天他是一個開山劈石的苦力,晚上他又是一個吃齋念佛的法師,他按照自己天馬行空的思維來開鑿自己的寺廟。
鑿山的事一天沒有完成,他一天也舍不得休息。經歷整整十年,寺廟的雛形終于在釋法妙手中完成了。每層建筑都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勢,里面卻如同迷宮般曲折幽深,“欄桿之外是絕壁,禪房就在山巖中”。此時,再也沒有人譏笑釋法妙是瘋子了,因為大家都親眼目睹了“空中梵閣”的莊嚴雄偉。同時,他的事業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認可,1980年,連江縣宗教局正式將這座寺廟命名為明心寺。
此后的三十年里,釋法妙又傾力將寺廟修葺、擴大,自己動手打家具、做裝飾,許多村民被他挑戰自我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紛紛投入到“愚公”行動中來,主動送來修建廟堂所要的石料、木料,幫著搭建房屋,打造器物。
2007年的春天,路過此地的一位旅客無意間發現了這座“空中梵閣”,對釋法妙四十年執著建廟的故事肅然起敬,為此他向當地媒體提供了該條新聞線索。該條新聞隨后被全國多家知名報刊轉載,釋法妙迅速成為知名人物,許多人都慕名前來參觀明心寺。
現在,“空中梵閣”已成為當地新開發的景點,而年近70歲的釋法妙并未就此停手,他還想繼續修繕明心寺,打算擴建車庫、假山等建筑。曾有采訪回來的記者激動地感言:“在這個世界上,夢想是最神奇的力量,很多時候它比金錢和榮譽的刺激都有效!”是啊,只要心中裝著夢想,無論在多么堅硬的石壁上,都能開鑿出心靈的廟宇。據說,這也是眾多游客的參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