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十幾年來,我國民營企業成為我國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長,我國民營經濟走國際化道路成為必然。本文著重談了我國中小民營企業走國際化道路的優勢與不足。
[關鍵詞] 我國中小民營企業 國際化道路
中小民營企業一般是指規模較小或處于創業階段成長階段的企業,它們是國民經濟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相關資料表明,近十幾年來,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增長了33倍,從業人員增長了12倍,產值增長了52倍,民營企業是我國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據調查,2003年我國的GDP增長率高達8%,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民營企業創造的,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但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多數中小民營企業由于整體規模小,融資能力弱,抵抗風險能力差,加之管理中缺乏科學性,致使中小民營企業發展后勁不足,遭遇發展困境,據統計,我國企業平均壽命7年~9年,而中小民營企業只有3年。所以積極探索中小民營企業適合自身特點的管理思路是其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國際化經營不僅僅是大企業的專利,民營企業也應該積極參與。我國的民營企業目前仍然以中小企業為主,而且大部分民營企業經歷了第一次創業的原始積累期,正在進行第二次創業,不少企業都陷入發展的困惑之中。經濟全球化可以為其提供開放、公平的競爭環境和更為廣闊的市場,這正是民營企業向海外進軍的良好時機。那么,我國中小民營企業走國際化道路優勢和不足在哪里呢?
一、我國中小民營企業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優勢
從國家政策環境上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社會主義國家得天獨厚的條件。2003年1月1日起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對如何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做出了相關規定: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應當促進中小企業產品出口,推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國家有關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通過開展進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等業務,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外市場。國家制定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到境外投資,參與國際貿易,開拓國際市場。這些政策法規對于促進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是十分有利的。
從體制環境看,我國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體制束縛較小,歷史包袱輕,行政干預少,能較快適應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充分發揮自身潛在的優勢。產權結構明晰,經營專業化,運轉機智靈活,管理成本較低,具有與境外國際化經營主體對接的條件,只要擁有某種資源或價值鏈上某個環節的相對優勢,爭取有利的經營環境和發展機遇是完全可能的。從經營環境上來看,當代國際經濟中規模經濟與市場結構的變遷導致了產業自身的演進。在壟斷大規模產業中,中小企業難以生存,但當該產業演進為大規模競爭后,中小型企業便有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同時由于接近市場、低成本和對競爭的適應性,這些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適的生產區位,從而形成跨國經營。
從經營機制上看,中小企業一般內部管理層次少,信息溝通方便,反應敏捷,經營靈活。能很快改善經營策略、更新產品快。在營銷手段上,中小企業表現的相當靈活,他們可以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地方、不同顧客采取不同的銷售策略。中小企業在項目投資上,一般規模小,工期短,資金數額少,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進退自如。另外,中小企業技術和產品更新快,一般為了在市場上求生存,面對激烈的競爭壓力,會集中全部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究和開發新的產品。其產品更具有獨特性和專業性,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國際競爭優勢。
從人力資源環境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民營企業當中一個頗具規模的企業家層正在悄然形成。他們對企業的產權形式、創新資源的來源、承受風險的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十分重視,在吸引人才和人才的激勵機制上有獨特的做法。企業內成員在報酬與貢獻之間形成了自動良性反饋回路,在效益與風險間有天生的自我約束機制。
二、我國中小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存在的不利因素
宏觀管理不到位,世界經驗表明,企業在海外投資初期往往依靠政府促進政策的強大力量獲得成功。目前我國政府雖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我國對外投資尚處于起步階段,與之匹配的政策支持體系尚不配套,企業在海外投資中缺乏政府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往往難以應對海外競爭對手的強大壓力。另外,我國對外審批制度仍然存在效率低,門檻高,不同所有制歧視等問題,致使一些企業失去海外投資的良好時機。
國際化經營經驗不足。眾多中小企業的創業者缺乏國際化全球化經營意識,觀念上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這種安于現狀的思想是當前中小企業國際化的障礙。一些企業決策者缺乏全球化的思維方式,對國外市場感知心理遲鈍,難以形成全球化理念。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時間較短,沒有系統和有效的管理體系,國際化經驗不足。
管理模式落后,經營者素質低。目前,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還很落后,有些甚至停留在家族式經營管理上,與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差距。國外企業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各種制度比較健全,在市場調研、研發生產、市場拓展、銷售控制、人才培養、戰略制定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相比之下,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管理隨意、粗糙,缺乏制度和規范,特別是缺乏既懂國際經濟與貿易事務,又能處理WTO事務的人才,這將嚴重影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另外,對中小企業人員來說,語言、文化、商務環境不熟悉,將成為他們國際化經營的瓶頸。
獲取信息方法落后,信息閉塞。盡管中小企業對信息的渴求十分迫切,但多數中小企業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仍停留在原始狀態。由于難以獲得所需信息和知識,所以阻礙了其國際化經營的進程。
規模小、資金不足、融資困難、人才不足、產品結構不合理。資金不足是束縛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主要“瓶頸”。民營中小企業能夠申請到的貸款不多,中小企業知名度低,采取對外融資的方式也很困難。如果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后續資金不足,將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甚至導致企業在國際化競爭中夭折。而產品結構不合理又制約著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使企業面臨更大的風險。
我國中小企業技術進步明顯不足,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同一些新興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01年世界主要國家技術成就指數(TAI)評價體系和資料,72個參加評估的國家和地區技術成就指數平均為0.374,其中中國技術成就指數為0.299,排名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
優質產品和品牌產品少,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國外跨國企業一般都擁有品牌產品,而且資本雄厚,可進行技術改造和科研工作,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而我國民營中小企業既缺乏品牌產品,又缺乏科研能力,與國外企業正面競爭處于不利地位。
明確自己的優勢不足,合理進行定位,選擇好適當的戰略方式,將會加速我國中小民營企業國際化進程的腳步。
參考文獻:
[1]方曉霞:《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7月(63-64)
[2]李曉虎:《中小民型營企業國際化經營之路》.《中國市場》,2006年3月,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