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基于對企業間網絡理論的認知和理解拓展,以廣東連鎖企業為背景,通過對連鎖企業效應的分析,構建出連鎖企業分店之間關系和單個分店創新角度模型,認為連鎖企業分店也可以看作一個獨立經營的“企業”,各個“企業”必須進行合作與競爭,則整個連鎖企業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關鍵詞] 企業間網絡 連鎖分店 共享 機制 創新
一、前言
1990年12月26日,廣東第一家連鎖超級市場——東莞美佳超級市場在東莞市虎門鎮開業,標志著廣東連鎖經營發展由此開始。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目前廣東省連鎖經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4年外資企業在廣東的發展迅猛,開店速度加快(如表1所示),在外資商業零售企業紛紛進入廣東發展的同時,廣東本土商業零售企業也加快在省內發展步伐,大踏步走出廣東(如表2所示):
表1 2004年部分外資零售企業廣東省內門店統計
表2 廣東部分連鎖企業擴張情況表
盡管廣東連鎖經營發展迅速,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管理機制不夠完善、規?;潭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形式發展不平衡、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等等,尤其是門店間關系管理方面不太理想,各分店間為了比拼業績,相互之間溝通不善,缺乏交流,協同度不高,亟待解決。
二、企業間網絡理論概述和理解拓展
1.企業間網絡理論概述。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越來越多的行業采用企業間協調的方式來組織交易,這種方式有不同的術語概括,如“戰略網絡”、“企業間網絡”等等。林健、李煥榮(2001)認為“戰略網絡”是由具有戰略意義的組織或個人組成的社會關系網絡、它由消費者、市場中介、供應商、競爭對手、其它產業的企業、利益相關者、其他組織和企業本身等節點構成;吳思華(1996)認為“網絡”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的聯結,并分別從降低交易成本、分散風險、獲取范圍經濟利益、有效取得關鍵資源、提高競爭地位等動因將戰略網絡劃分為人際核心型、產品核心型、顧客核心型和地域核心型等。楊瑞龍、馮健(2004)認為,這種越來越多行業采用的企業間協調方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企業通過正式契約和隱含契約所構成的互相依賴、共擔風險的長期合作的組織模式,并稱呼這種形式為“企業間網絡”。另外,還有學者使用“網絡組織”、“組織網絡”、“網絡治理”等等術語4。其實,這些術語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定義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無論是哪一種術語,哪一種戰略網絡,謝洪明、劉躍所、藍海林(2005)認為,“都體現出這樣一種觀點:企業的資源不僅僅來自于內部,還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從外部獲取?!?,本文采用“企業間網絡”這一術語。
楊瑞龍、馮健(2004)認為,按企業間網絡成員在價值鏈中的關系可以分為橫向網絡和縱向網絡。橫向網絡由價值鏈中生產相同或相似產品或服務的企業所形成的網絡,如戰略聯盟、合資企業;縱向網絡是位于同一價值鏈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所構成的網絡,如外包網絡、特許經營等。按企業間網絡成員之間的關系緊密程度又可分為強關系網絡和弱關系網絡。在強關系網絡中,各個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非常緊密,而且網絡存在較高的進入壁壘,企業間網絡與外部的交流較少,外部成員也很難與網絡內部成員進行交易。而在弱關系網絡中,各個成員之間的關系是比較松散的,網絡的進入和退出壁壘較低,網絡成員可以自由地加入或退出網絡因而具有較大的流動性。關于企業間網絡的效率問題,楊瑞龍、楊其靜(2005)認為,企業間網絡有助于企業節約交易費用,有助于企業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有助于企業形成可持續競爭力。
2.理解拓展。以上理論是建立在企業之間協調方式基礎上的,主要是涉及到價值鏈上外部利益相關者,筆者結合所要研究的問題,根據分析的需要,基于對企業間網絡理論的理解,試圖將連鎖分店也看成是小型的“企業”,因此可將企業間網絡分為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其中,內部網絡指連鎖企業分店之間形成的網絡;外部網絡是連鎖企業與價值鏈上相關利益者構成的網絡。
三、連鎖經營的效應分析
連鎖經營作為一種現代的經營方式與組織形式,正掀起一場流通革命,它將現代工業大生產的原理應用到了商品流通領域,采用先進的集團化管理方法,實現了流通行為的標準化、專業化、集中化和信息化,提高了連鎖效益。連鎖經營效應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連鎖經營的規模經濟效應。從交易費用角度來看,連鎖經營方式與單體經營方式的交易費用是不同的。連鎖經營實質是將許多單個企業之間的交易,也即市場上的交易,變為企業內的交易,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交易費用,保證經營成本不斷降低,以此確立企業的規模經營優勢。
2.連鎖經營的專業化效應。我們通常認為連鎖經營最主要的是將工業中的專業化分工引入了流通領域,一方面將流通領域眾多獨立的職能有機地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又在企業內實行更為細致的分工和專業化。
3.連鎖經營的品牌效應。市場輻射效應首先表現為品牌的擴張,連鎖經營本身蘊含了品牌擴張的思想, 通過品牌的擴張實現企業輻射和網絡的功能,從而以更快的速度在市場上提升知名度,特許連鎖經營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最為突出。
四、基于理論淺析共享機制創新
通過分析連鎖經營效應,及對企業間理論的理解,我們得知,企業間網絡理論知識不僅可以應用于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還可以應用于連鎖企業分店之間的協同。從創新理論可知,創新可以包括理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技術手段創新、實踐領域創新等方面。在這些創新層面中,可以從企業整體角度來看,也可以從企業分店之間的角度來看。連鎖企業分店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競爭和合作,這種網絡只有形成強關系網絡才能很好的利用資源,共享資源,達到企業目標、分店目標一致優化。
對于各連鎖分店而言:
1.要形成同一個企業內的“共生體”。連鎖企業各分店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分店之間是部分和部分的關系,整體的優勢在某種程度上是各個部分優勢決定的。只有各分店在經營理念方面形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共生體,才能更好的發展。
2.要形成相互競爭的“獨立體”。連鎖企業各分店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獨立的經營單位,面對變化的市場面前形成自己處理問題的獨立性,要有不斷創新的思維,要同其他分店和競爭對手形成競爭關系,只有競爭才能發展,競爭是企業生存的常態,是生存和發展的方式手段。
3.要形成合作關系的“聯系體”。連鎖企業各分店要在彼此的獨立性基礎上,享受彼此的創新成果,而這種成果的共享,要由企業內部進行合理的機制建立來保證,要有合理的成果轉讓和共享激勵手段,如果只有共享,沒有激勵,則共享機制不會長久,也是對知識產權的一種保護,對人的一種尊重。
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都要建立在一定的資源共享基礎上的。各連鎖分店共享內容應包括管理資源的共享、信息資源的共享、無形資產的共享、有形資產的共享四個方面:
第一,管理資源的共享。管理資源作用的發揮,關鍵在于其獲得與共享,并通過共享來達到功能放大的效果。連鎖經營建立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之上,更加突出了管理效用。第二,信息資源的共享。連鎖經營本身便是一個快捷、低成本的信息收集系統。分店與總部的直接聯系,以及EOS(電子訂貨系統)、POS(銷售時點系統) 等現代技術的應用,使信息的傳輸簡單、正確、迅捷,這為連鎖經營總部的決策提供了充足的信息。第三,無形資產的共享。關于連鎖經營過程中無形資產的共享主要體現在對商標(知識產權)、特許經營權(契約權利)、營銷網絡(關系類)、商譽、企業形象、企業文化(綜合類) 等方面的共享。第四,有形資產的共享。連鎖經營過程中有形資產的共享主要體現在配送環節上,表現為倉庫的共享、配送車輛的共享等方面。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倉庫的使用效率與配送車輛的使用效率,使企業的各項費用大大降低。
只有通過合作和競爭,只有通過資源共享,才能形成專業化效應,形成規模效應,才能有助于連鎖企業節約交易費用,有助于連鎖企業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有助于連鎖企業形成可持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林健李煥榮:戰略網絡與企業績效[J]企業經濟,2001(12)
[2]吳思華:策略九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楊瑞龍馮健:企業間網絡及其效率的經濟學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4(3)
[4]楊瑞龍楊其靜:企業理論:現代觀念[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