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資產減值準則的出臺,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和透明度。但實施中也存在利潤操縱隱患,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本文就此加以分析,并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 資產減值 會計準則 會計信息
為了進一步規范企業資產的會計處理和相關信息披露,2006 年2月15日,財政部制定和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與以前計提的八項資產準備內容相比,新準則進一步擴大了減值準備的計提范圍。這對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規范證券市場信息的披露,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對我國會計與國際慣例進一步接軌,加快會計國際化也有著重要作用。但筆者認為,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在以下方面還存在問題,影響其應有作用的發揮。
一、資產減值會計存在的問題
1.濫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利潤操縱的隱患依然存在
雖然我國新頒布的資產減值準則對資產減值準備的缺陷與不足做了相關的修正和補充, 但從整體來說,經營者利用資產減值準備來美化資產和經營業績仍然有很大的余地。
(1)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原則性較強,不具可操作性
新的準則對資產減值的跡象做出了明確規定,包括外部跡象和內部跡象。外部跡象是外界可以了解的,而其內部跡象,比如有證據表明資產已經陳舊過時或其實體已經損壞;資產已經或將被閑置、重組、終止使用或者提前處置,這些是外界無法觀察的,企業可以通過其自身掌握的信息來判斷,而且報廢、毀損的資產須經多個部門協同認定, 大量的減值信息都在相關單位和部門會計報告披露以后才能掌握, 資料的收集存在滯后性。可見外界達不到對企業的掌控。
(2)計提范圍的差異客觀形成了利潤操縱的空間
新準則進一步擴大了減值準備的計提范圍,適用于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子公司、聯營公司和合營的投資以及除特別規定外的其他資產減值的處理,而存貨、建造合同資產、生物資產和金融資產的減值,相關準則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也即新準則只規范長期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問題,流動資產如存貨、短期投資、應收款項等的減值問題則由其他具體準則來規范。金融資產、遞延稅項資產和雇員福利資產以及特殊行業的資產也排除在準則的適用范圍之外。這也客觀形成了利潤操縱的空間。
(3)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欠合理
按照準則的規定,企業通常應當按照單個存貨項目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對于數量繁多,單價較低的存貨,可以按照存貨類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與在同一地區生產和銷售的產品系列相關,具有相同或類似最終用途或目的,且難以與其他項目分開計量的存貨,可以合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一方面,存貨品種很多,要逐一確認和計量存貨的可變現凈值,難度很大。另一方面,準則的這些規定給了企業一些靈活選擇的空間,也不免給一些企業空隙可鉆。固定資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另外,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時,對其確認和計量的標準很難把握,而其中的可變現凈值、可收回金額等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專業判斷本身就不存在絕對的標準,具有較大的隨意性。這一判斷的空間使企圖操縱利潤的企業有了可乘之機。
2.計提減值準備加大了企業會計核算的工作量,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加工成本
確定資產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是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關鍵,然而,我國目前資產信息、價格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每種資產沒有統一價,完全由市場決定,而市場又是瞬息萬變難以控制的,要準確地確定“市價(公允價值)”具有一定的技術困難。制度規定資產減值準備要逐項確認和計量,但企業要對成千上萬資產的可變現或可收回凈值逐一確認和計量難度太大。 因此,資產減值準備在實際執行時,對其確認和計量的標準難以準確把握。
另外根據規定,如果企業有一項已計提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則可能每年的折舊都必須重新計算。此外,根據稅法規定,企業在計算所得稅時要按稅法規定進行納稅調整,如果企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資產數量眾多,此項對會計利潤的納稅調整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根據上述情況,企業要較好地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將使企業會計核算的工作量和成本大大提高。因此,計提減值準備加大了企業會計核算的工作量,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加工成本。
3.減值準備不允許轉回,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
原來的會計規范允許轉回已經確認的八項資產減值損失。當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大于其賬面價值時,則以前期間已計提的減值準備應當轉回,轉回的金額不應超過原已計提的相應減值準備。但是從我國的實際運行情況看,目前的經濟環境還不適宜廣泛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因為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現象,嚴重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為了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新準則改變過去的做法,明確規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不包括存貨、投資、建造合同資產、生物資產及金融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只允許在資產處置時再進行會計處理。筆者認為這一規定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企業管理當局進行利潤操縱,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但資產減值會計是對減值資產按照現行價值的重新計量,目的是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其變動是正常的,若規定資產減值一經確認不得轉回,也并非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這只能是權宜之計。
二、完善資產減值會計的建議
會計上對資產減值處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會計要素要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客觀、有用的信息,即既要客觀公允反映經濟事項,又能夠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利用會計信息進行決策。而影響企業資產質量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存在客觀因素又存在人為因素。因此,要解決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從內部和外部同時著手,以提高資產信息的質量。
1.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機制
針對我國目前資產減值準備實施過程中的確認與計量難度較大,外部監管難度較大的弊端,進一步健全信息、價格等市場機制是當務之急。由國家相關部門建立資產價格信息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定期公布有關的價格信息資料。這樣,既為企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提供依據,也為企業外部監管部門的再次確認增加權威性。
在資產減值轉回方面,因為資產的本質特征是未來經濟利益,如果未來經濟利益增加了,那么就應該自然而然的確認減值的恢復。為了防止企業利用減值準備調節利潤,對于什么情況屬于以前計提減值準備的資產價值的回升,什么情況屬于企業過去濫用謹慎性原則而轉回的秘密準備,可以制定相關制度提供區分的標準。同時,應明確貨幣時間價值引起的資產減值變動不得轉回減值損失。
2.加強內部會計控制
企業要全面掌握資產的質量狀況,就得靠采購與倉儲、銷售與收款、投資與決策、基建后勤等相關部門建立一整套的內部控制制度,及時向財務部門反饋各類資產出現的問題與原因。這里尤其強調要加強內部會計控制。會計控制不僅具有規范企業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防止并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及舞弊行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對于提升現代企業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經營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樣才能保證各項資料的準確與完整,提供的財務數據真實可信,為資產減值準備的正確提取奠定基礎。
3.實行財務人員嚴格自律性管理
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要求財務人員具備一定的職業判斷水平,首先要精通業務,勝任工作,這樣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這就需要企業、社會相關部門不斷通過各種形式進行職業教育、培訓,使財務人員逐步適應新的要求。在提高財務人員業務素質的同時,也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對需要反映的經濟業務的判斷和表達,應當基于客觀的立場,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杜絕本位利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4.強化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
目前一些企業在資產減值準備上做文章或對資產減值準備予以漠視,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誠信度,而且也使會計的信譽備受挑戰。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由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或是執法不嚴造成的。要想真正規范企業會計行為,打擊會計造假行為,就需要財政等監管部門對企業經常進行定期不定期的財務檢查。對查出的違規、違法情況,追究相關人員和企業的法律責任,提高法規的嚴肅性與震懾力,保證財務數據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 沈菊:資產減值會計信息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現代財經,2006.10
[4] 印巧云: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分析.會計之友,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