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三低產品”在出口中遭遇貿易壁壘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一個經常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一些現象和思想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看法。
[關鍵詞]三低產品 貿易壁壘 誤區
自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突飛猛進,經濟發展全面提速,與此同時,我國也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特別是我國的“三低產品”(低價、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因為物美價廉,成為我國出口貿易中的主要商品,而且數量巨大,對世界市場的沖擊也大,從而成為了貿易摩擦中的首要對象。很多國家對我國的“三低產品”利用各種方式形成貿易壁壘,阻止其進入當地市場?!叭彤a品”怎樣來面對貿易壁壘,我國政府、學界、企業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我認為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誤區,與大家共同來探討。
一、幾大誤區
1.貿易壁壘是對中國的歧視
在我國,大部分人都認為貿易壁壘是對中國商品甚至中國的歧視。其實這是從民族感情來看的,因為誰都不想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阻礙和傷害。實際上,貿易壁壘是其他國家在受到傷害后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從消費角度來看,中國的“三低產品”出口巨大,是因為其物美價廉,滿足了世界各國消費者的需求,從而給全球的消費者、中間商甚至各個國家帶來了巨大利益。如果不是中國“三低產品”對其本國造成了較深的影響,是不會產生貿易壁壘的。中國的“三低產品”以其低價大量進入各國市場,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對各國的產業結構和地區經濟造成了深入影響,貿易逆差加大,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甚至社會的不穩定,就象最初英國產品、后來的美國產品以及日本產品在全世界攻城掠地一樣。中國“三低產品”走向世界和受到貿易壁壘這都是必然的,也是我們應面對的一個正常問題,而不是對中國的歧視。
在貿易壁壘中,我國“三低產品”最易受到的是技術壁壘,因為“三低產品”技術含量低,只要在技術方面對中國產品提出要求,很容易對該行業造成沖擊。如溫州“打火機事件”、茶葉“農藥殘留超標事件”等。但從消費和和社會角度來看,這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在上世紀70年代,當世界油價上漲時,美國環保署修改所有的汽車平均汽油里程,要求達到20英里/加侖,隨后又漲到27.5英里/加侖,這對以福特和通用為首的以高耗油、大體積的美國汽車工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反而給日本汽車業進入美國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只要對消費者和社會有利的技術,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只能說明我們的產品存在很多不足,不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2.品牌建設是應對良方
品牌是能夠獲得超額利潤的一種很好的途徑。我國很多企業就是給世界知名公司做代工的,如Adidas、Puma、Nika等,這些公司因為擁有品牌,就能以低的生產成本獲得超額的利潤。而我國的代工企業只能得到微薄的代工費,且以低價走出國門時還要受到其他國家的反傾銷調查。賣高價者得利,賣低價者還要受罰,真是不合道理。既然如此,那我就來創品牌,從而來獲取超額利潤,這樣在理論界和政府中要求我國“三低產品”創品牌的呼聲越來越高。
但要知道,創品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要在發達國家市場與其成熟的品牌進行競爭,那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代價。而我國生產“三低產品”的基本是一些小型企業,是否有就這個實力去創品牌;且創品牌付出的代價是要計入成本的,這樣就會提高產品的價格,從而也就會失去我國“三低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低價。搞不好品牌沒創出,企業卻消失了。
其次,從其他國家消費者來分析,購買我國“三低產品”的大部分是中低收入者,他們最注重的是物美價廉,產品性能、質量只要能基本滿足要求就行了,關鍵是價格要低。你品牌再好,但價格高,他們是不會購買的。而高級品牌針對的是高收入者,購買群體不大且他們一般擁有固有品牌,這樣我國的產品銷量自然就會降低,反傾銷調查等貿易壁壘也就沒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三低產品”創國際品牌是不太現實的且沒有很大必要,即使創也只能是中小品牌。
3.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進行技術創新
“三低產品”的特征就是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從而產生低價效應。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進行技術創新,形成技術優勢,必然要大量的投入,這樣就形成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價的“三高產品”了。對于“三高產品”一般是不存在貿易壁壘的。
4.建立集中化的規模企業,形成規模效應
我國“三低產品”為什么能在世界市場上暢銷,一是消費者的需要,二是低價。從技術含量、質量、品牌等上看我國“三低產品”與世界其他國家同類產品都不具有優勢,我國靠的是低價。而我國低價的來源就是發揮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勞動力優勢,而不是資金、技術的優勢。我國目前大部分“三低產品”以小型企業甚至家庭作坊式的分散型規模化生產,能使生產分工更為細化,從而大大降低生產成本,而且能靈活的適應市場的變化,船小好調頭。如果我們進行集中化的規模生產,建立規模企業,想從資金、技術上形成優勢,那我國“三低產品”將會自動從世界市場消失,自然貿易壁壘也消失了。所以企業并不是越大越好,特別是“三低產品”。
5.制造商的低價競爭是不可取的
在“三低產品”的出口貿易中,因為該類產品的同質性和低門檻性,競爭十分激烈,制造商之間互相壓價,形成了一股不合理的競爭形態,給我國的出口貿易造成了損失。在業界形成了一種“降價死,不降價也死”的狀態,也給其他國家進行反傾銷調查以口實。但應該看到,這是市場經濟競爭的必然階段,也只有經過這一階段,進行大浪淘沙,那些生產效率低、管理水平差、實力不雄厚、適應能力差的企業自然會消失,競爭會從無序進入有序。所以,相互壓價的競爭是必要的階段也是暫時的,不可能永久持續。
二、應對的措施建議
“三低產品”作為我國目前出口貿易的基本力量,可能說現在的形態是“前有狼,后有虎”,出口面臨著其他國家的貿易壁壘,不出口將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以及產業結構、就業狀況造成影響。我國的“三低產品”現在、未來的對策和方向是什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1.承認“三低產品”的定位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可以說我國“三低產品”的發展是國際分工和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果,這在我國理論界和產業界已經達成了共識。而且根據國際分工理論,可以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價格的提高,“三低產品”在未來將轉移出中國到其他不發達國家,到那時是我國要形成貿易壁壘了。目前,我們應該承認“三低產品”是我國的資金、技術、管理積累的一個必經階段,我們必須以低價來打入世界市場,所以辛苦錢也得掙,總比沒有好。在這種思維方式下,在應對貿易壁壘時我們可以采取如下策略:(1)積極應對貿易壁壘,只要有利就要進入。對于反傾銷調查,只要價格沒有低于生產成本,我們就拿出證據去理直氣壯的應對,我們生產效率就是高;如真的是傾銷,那就承認改正,其實傾銷對已對人都不利。對于技術壁壘,只要是對消費者和產品質量的提高有利的,我們就認可,改進技術。只要發揮我國的勞動力優勢,同等產品的價格低于對方國家的產品,不管是高、中、低檔的,我們就有利可圖。(2)發揮政府的政治影響力,爭取獲得最大收益。雖然貿易壁壘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但必竟含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利用我國政府在國際影響力的提高,爭取貿易壁壘的緩行、降低、取消,給我國企業以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時間。我國“三低”企業應該利用行業協會、工商聯、當地政府等多種渠道加強與中央政府的聯系與協調,利用中央政府在多邊談判中的力量,以獲得更大的利益。(3)進行更細化的生產分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在低價的前提下,要想獲得更大的利潤,只有走提高生產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生產成本的道路了?;ㄝ^大代價來進行風險大的創國際品牌和技術創新,還不如進行我們輕車熟路的生產細分。而且我國大部分“三低”企業在下一次國際產業轉移時將消失,品牌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2.國內創品牌,國際加速產業轉移
隨著我國向小康和發達國家的邁進,我國的勞動力優勢將喪失,未來的中國企業將以資金、技術、創新為主。所以,“三低”企業將移出中國,我們目前的“三低”企業應該看到這一趨勢,作好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準備,去獲取現在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在中國所獲得的超額利潤。
隨著一部分“三低”企業的國際轉移以及“三低產品”的出口貿易減少,一部分“三低”企業通過產業升級將加入國內市場的競爭。對于國內,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對于產品的要求也將發生變化,造成國內市場競爭將是以品牌競爭為主。再者中國是一個世界級的巨大市場,各國的企業都將加入競爭行列,一個在本土都不能創建品牌的企業是不可能創建出國際品牌的。
3.進行產業升級,向技術和服務創新型企業轉變
隨著我國產業從“三低產品”向“三高產品”的轉換,在“三低產品”生產中得到原始積累并競爭能力強的企業要從制造型企業向技術和服務創新型企業轉變,以適應“三高產品”生產的要求,從而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但注意這個過程是比較長的,而且要掌握轉型的時機。目前應該是作一些前期準備工作,因為現在“三低產品”還具有一定優勢,國際產業的從中國的再轉移還沒進入高潮,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還將持續較長的一段時期。
我們應該看到,“三低產品”的生產和貿易壁壘的產生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必經階段,只有經歷這個階段,從中獲得資本積累和市場經濟運行的各種經驗,我國的生產和經濟運行才能達到更高水平。
參考文獻:
[1]沈木珠:《論國際反傾銷與中國之因應對策》.法商研究,2002
[2]華曉紅:《拓展均衡——我國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評價與調整》.國際貿易,2002
[3]經濟日報:《我國出口產品如何應對技術貿易壁壘》
[4]《中國出口貿易面臨的三大壁壘及應對策略》,中國經濟信息網
[5]《外貿低價競銷損害了誰?》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