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本文闡述了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特點及迅速發展的動因。并提出了在此背景下中國參與區域合作的對策。
[關鍵詞] 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貿易協定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和趨勢,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更是發展迅猛。按照WTO的統計,截至2004年9月,向GATT/WTO通報的區域貿易協定(RTAs)共有305項。在GATT時期通報的124項協定中仍在實施的只有48項。進入WTO時期后,通報的數量達到了181項,平均每年通報15項以上,而GATT時期的45年間,平均每年通報的數量不足3項。這表明,尚在實施的區域貿易協定多數都是在WTO時期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特點
1.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并覆蓋了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但地區分布不平衡
歐洲是區域貿易協定最集中的地區,占全球已實施數量的50%以上。過去十來年間,美洲是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最快的地區。北美自由貿易區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根據美國的設想,美國將把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范圍擴展到拉丁美洲,以形成一個覆蓋整個南北美地區的巨大自由貿易區。目前,美洲國家首腦會議已經同意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幅員將涵蓋除古巴外整個西半球。在北非和中東地區,以“歐洲-地中海伙伴關系”為基礎,該地區國家正在通過第二代雙邊區域貿易協定加強與歐盟的聯系,目標是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方向是在現有基礎上的深化。非洲主要區域貿易協定組織已提出在2028年建立非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目標。相比之下,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水平較為滯后。在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亮點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其旨在2008年通過實施有效優惠關稅計劃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1997年底,首屆東盟與中日韓三國“10+3”的合作機制,將合作從東盟擴展至東亞地區,從而正式啟動了東亞合作進程。2002年,中國與東盟達成將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框架協議,一個“10+1”模式業已形成。在大洋洲,2001年9月,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東盟的貿易部長簽署了促進貿易、投資和經濟一體化的政府間框架協定,并于2002年9月正式簽約。此外,澳大利亞還與新西蘭、新加坡、泰國、美國、日本、韓國積極探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
2.合作的范圍突破了區域或地緣因素的限制,跨地區的雙邊經貿安排備受青睞
克魯格曼為代表的傳統貿易集團構成理論認為,相鄰的經濟體是構成貿易集團的“天生”條件。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成基礎發生了較大變化,打破了狹義的地域相鄰概念,出現了跨洲、跨洋的區域合作組織。例如,2004年9月,日本和墨西哥簽署了一項自由貿易協定,協定于2005年4月生效,這是日本繼與新加坡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后的第二項協定。1998年啟動的美洲自由貿易區談判吸納了APEC近四分之一成員參加。目前正在進行談判的雙邊FTA中,有三分之二是在不同地區的國家之間進行的。在地區性經貿合作中,不少經濟體選擇雙邊勝過選擇多邊的主要原因在于雙邊協定擁有易于達成、靈活多樣、運作機制高效、涉及內容既廣且深等多邊無可比擬的優勢。
3.區域經濟一體化內容廣泛,一體化程度加深
新一輪的區域協定涵蓋的范圍大大擴展,不僅包括貨物貿易自由化,而且包括服務貿易自由化、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統一的競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共同的環境標準、勞工標準、甚至還要求具備共同的民主理念。截至1998年,在WTO接受審核的在1990年以后簽訂的區域貿易協定中,有43個覆蓋了100%的工業品,涉及農產品的也明顯增加,而在1990年以前簽訂的RTA中,只有11個具備類似特征。除了管束減讓以外,大多數RTA還對進口數量限制和出口補貼的使用作出了限制。可以看出“新生代”的RTA所涉及的經濟自由化領域明顯超出了WTO多邊貿易談判和早期的區域貿易協定。
4.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與機制靈活多樣
首先,大多數區域經濟集團對成員資格采取開放式態度,以加速擴大。除了一些明確由雙方構成的區域經濟如美加自由貿易協議、澳新緊密經濟合作關系協議等外,一般區域經濟大都經歷了成員由少到多的過程。其次,合作形式和層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合作的模式主要有契約型和非契約型,其行為主體可以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其具體形式可以采用法律形式、論壇性等多種模式。同時,許多國家放棄或基于原有貿易優惠安排而成立了自由貿易區或關稅同盟,有的從關稅同盟發展成為共同市場。例如1995年1月1日,南錐體四國根據1994年12月17日簽署的“黑金城議定書”的規定,由過去的自由貿易區提升為關稅同盟,而正式開始運轉,成為世界上僅次于歐盟的第二大關稅同盟。
二、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的動因
對于RTAs大量涌現的原因,傳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往往強調一體化給成員國帶來的靜態收益,包括改善成員國的貿易條件,獲取規模經濟收益,強化競爭,吸引外國投資等。但這不能解釋許多國家(特別是小國)為何以較不利的條件加入RTAs的事實,因為在這種條件下,這些國家顯然得不到傳統的收益。因此有必要從新的視角來探求區域一體化迅速發展的動因。
1.多邊貿易體制面臨巨大挑戰
多邊貿易體制無法滿足一部分國家在貿易自由化方面的需求。而地理區域內國家間經濟政治文化聯系的緊密、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似、價值觀和宗教信仰的相近,使得許多在多邊貿易談判中無法達成的協議卻經常能在雙邊或諸邊貿易談判中談成。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WTO成員的增加,WTO協調及談判的范圍已從過去的關稅減讓、市場開放準入等,逐漸轉向各種非關稅措施如各種技術標準、環境要求等。由于各成員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的差異及不同利益訴求的制約,WTO各方難以就某項議題達成廣泛的共識。WTO西雅圖會議失敗促使各國更傾向于通過區域貿易協定來推進貿易自由化進程。WTO第五屆部長會議在坎昆的無果而終對簽署RTA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多邊途徑的失敗,出于各自國家利益或戰略目標,許多國家選擇首先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完成貿易自由化措施。
2.保障市場準入
無論何種形式的區域貿易協定都會給非成員國構成某種程度的歧視。對于非成員國而言,克服這種負面影響有三種選擇:一是加強多邊貿易談判;二是組建新的一體化組織;三是加入到業已存在的一體化組織中去。歐盟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美國為應對歐盟并重新建立其全球經濟發展戰略而啟動的北美自由貿易區,這都使其他國家對區域貿易協定保護主義效應的擔憂加劇。大西洋兩岸的格局變化提高了其他國家被排斥在(區域貿易協定)外的成本。為保障市場的準入,被排斥的國家要么加入已有的一體化組織,要么組建新的一體化組織。
3.區域貿易協定中的非傳統收益
許多政策的制定者和研究人員認識到,現實中有許多區域經濟一體化現象無法用傳統的收益予以解釋,一定還有非傳統意義上的收益在區域貿易協定中發揮著作用。因此就有了“新地區主義”這個名詞。它所指的非傳統收益有:鎖定貿易自由化的方向或國內制度改革的進程、發信號、提供保險、增強討價還價的能力等。
(1)如果一項貿易自由化或國內改革的政策能提高該國的福利,但在缺乏RTAs約束的情況下不能持久時,則RTAs能為該國帶來非傳統收益。比如,保護主義政策的一個主要來源是國內利益集團的壓力,而區域貿易協定則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來限制國內利益集團的壓力。一種方式是“優惠淡化效應”:區域經濟一體化意味著一個更大的政治團體,國內利益集團在設計共同對策時的影響力將因此被削弱。另一種方式是“優惠不對稱效應”:成員國在具體問題上所得的優惠不同,由此產生妥協的需要會提高效率。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尋租者要想形成利益集團不得不在整個區域內重組,形成尋租利益集團的難度增加了。
(2)來自RTAs的另一個潛在收益是發信號。對于作為發信號機制運行的RTAs而言,其作用不在于約束政府,而在于是在不確定環境下加入RTAs這個事實本身。通過這個行動向外界發出信號,使得外國投資者看到該國政策的新動向。這個信號可能是立場信號:本國的貿易自由化體制和改革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它們將受到一體化組織的約束;其次是經濟狀況的信號;最后,RTAs還可以發出關于政府間關系的信號。像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東歐國家申請加入歐盟都有這方面的動機。
(3)加入RTAs的國家可以增加它們對第三方的討價還價能力。當前,國際經濟規則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越來越大,任何國家都不會忽視規則的制定過程。對于小國而言,在一個范圍較小的組織內,它們的呼聲更容易得到尊重,這種呼聲進而可以通過一體化組織在全球談判中得到放大。對于大國而言,通過簽訂區域貿易協定,獲得區域內的主導權,不僅可以獲得區域合作的內部收益,而且更重要的是獲得區域合作的外部收益,即擴大其在多邊貿易談判中的籌碼,進而獲得國際經濟規則制定過程中的主導權。
4.尋求區域經濟合作的非經濟收益
由于區域貿易協定把成員國經濟客觀上融為一體,各成員之間的政治、安全、外交領域的共同利益必然會增加。同時,區域貿易協定通常能夠提供區域內的公共產品,如環境保護、共同資源開發、打擊跨境犯罪等。更重要的是,大國在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方面越來越重視以政治為主的非經濟因素。
三、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選擇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浪潮的背景下,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是歷史的必然。為協調數目如此眾多,層次如此紛繁的區域合作機制,必須周密考慮區域合作的戰略布局。
1.正確對待WTO下的多邊貿易體系和區域經濟合作的關系
國家是有大小之分的,而大國與小國的利益是有區別的。小國可以在一個小的范圍內尋求和滿足自己的利益,而大國卻必須在大區域或全球追求和實現自己的利益。20多年改革開放的曲折道路與經驗表明,融入經濟全球化、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是中國真正的國家利益所在,而加入世貿組織,在多邊貿易體系框架內進行與各國的經貿合作是實現這一戰略利益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探討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時,多邊貿易體系下的國家利益是必須優先把握的。即不能離開WTO體系去追求區域合作與發展的利益,更不能機械固守WTO體系而放棄區域合作的利益。從長期戰略利益考慮,在當前發達國家已經占據發展優勢特別是數字化制高點,以及在多邊貿易體系中也占據極大主動權的戰略態勢下,中國必須積極尋求全球范圍內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空隙加以把握。今后國際經濟關系將會由國家之間的較量轉向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角逐,由國家間的談判協商逐步轉變為區域組織之間的經濟協調。這意味著中國必須制定自己的地緣經濟戰略,推進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特別是建立與推進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這一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基礎。
2.構筑多元重心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
就目前世界區域經濟合作形式看,多元重心的區域合作模式正在成為區域經濟融合的趨勢。中國應謀求在亞太地區實現由單一重心模式向多元重心模式的轉變,構筑自己的多元重心合作框架。根據地緣經濟依存度和經濟互補性強弱,可將中國對外開放的國際格局分為三大圈層。第一圈層:與中國互補性最強,地緣、人文優勢條件最佳。范圍大體包括臺港澳在內的中華經濟圈、歐洲經濟圈、北美經濟圈、東北亞經濟圈。第二圈層:與中國的互補性次強,地緣、人文條件良好。范圍大體包括東南亞經濟圈、南亞經濟圈、中亞經濟圈、西亞經濟圈。第三圈層:與我國的互補性弱,地緣、人文條件一般。范圍大體包括中東、非洲、拉美和某些獨聯體國家、東歐諸國。第三圈層基本處于中國對外開放的邊緣層,與中國的地緣關系較弱。第一圈層無疑是中國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重點地區。而第二圈層中的東南亞經濟圈位于亞太地區,也應是中國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重點地區。從總體看,中國應以兩岸四地為核心,推動東亞經濟圈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進程,加強與亞太經合組織成員間的經濟合作,同時在各個戰略方向上應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向南,推動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區建設,構建東南亞次區域合作經濟圈;向北,推動與俄羅斯及東北亞的區域合作進程,由優惠貿易安排和項目開發向更高層次合作方式過渡,積極籌劃東北亞自由貿易區;向西,借助上海合作組織發展與中亞五國的多邊合作;向西南,謀求與南亞各國發展密切的經貿關系,為今后深化雙邊合作奠定基礎。
3.把握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步驟
構建起以自由貿易區為起點的全方位、立體雙邊與地區多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網絡。具體來說,在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時,可以分為近期、中期和長期三個步驟。
(1)近期目標:首先要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步伐。其對于未來的亞洲自由貿易區有著重要的輻射效應和示范效應。其二要積極推進《亞太貿易協定》框架下的合作進程,以獲得更多的實質性成果。再次要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機制積極促成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最后,要積極探索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路子,創建新的跨地區、跨洲際雙邊自由貿易區,在更廣的范圍內構建全球雙邊一體化網絡。
(2)中期目標:首先是積極促成“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但目前此事尚處在試探性階段,短時間內難以進入操作程序。主要障礙在于:目前在中日、日韓之間由于歷史、領土和政治糾紛而引起的高漲民族主義情緒及較低的國民互信程度;日本、韓國阻止中國價廉物美農產品的市場準入政策。其二,積極建設中華自由貿易區。本來涵蓋中國大陸、港、澳、臺在內的中華自由貿易區應該成為中國參與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眾所周知的政治障礙原因,這一自由貿易區的不確定性最大。其啟動難度甚至大于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區。第三、構建東亞自由貿易區。東亞自由貿易區應是在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和中華自由貿易區建成后水到渠成之事。但鑒于前兩者在近期內建立有一定難度,故“10+3”的啟動也需假以時日。
(3)長期目標: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自由貿易區的規模越大,各成員之間的產業鏈條越長,則越能使其經濟效應最大化。因此,中國的出發點應該是,仿效歐盟沿著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自由貿易區)這樣一條實用而又實際之路,將與其有地緣優勢的亞洲各經濟體的財富復雜的交織在一起,把最終建成亞洲自由貿易區作為我們的長遠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張蘊嶺主編:世界區域化發展模式.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2]樊瑩著:國際區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3]劉玉貴張雯: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的特點及動因探析.特區經濟,2006.3
[4]白當偉陳漓高:區域貿易協定的非傳統收益:理論、評述及其在東亞的應用.世界經濟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