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顯示器市場正步入LCD時代,大家面臨著一個非常困惑的問題,那就是怎么才能買到一款稱心如意的液晶顯示器。相對于過去的CRT顯示器,挑選LCD面臨著許多困難,買到真正滿意的產品,必須先了解各個參數的意義,本文將對LCD顯示器的主要參數全面進行介紹。
一、壞點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國際標準化組織)在2001年制定關于液晶面板壞點的標準,其定義了4個等級的品質。Class 1不允許有壞點,是最高等級,最差等級是Class 4,容許有262個壞點。而一般情況下,都使用的是Class 2這個級別,它允許有3個壞點,但如果只有兩個壞點卻出現在5*5像素的范圍內,同樣是不被允許的。
各個國家或品牌對同樣為A級的產品其壞點數量的定義也不同,例如日本標準是以3個壞點以下為A級合格、韓國標準是以5個壞點以下為A級合格、而臺灣標準則以8個壞點以下為A級合格。當然,這些標準是隨著生產工藝的提高而不斷改變的。
二、響應時間
響應時間這個專業的液晶指標最早由ISO推出,該規范制定的初衷就是要反映液晶顯示器表現動態圖像的平滑度和清晰度。響應時間定義如下:當一個像素電從白色轉為黑色,電極電壓從0變為最大值,即最大電壓激勵狀態下,液晶分子迅速轉換到新的位置,這一過程所用的時間被稱為上升時間。當一個像素由黑轉白,像素所加電壓切斷,液晶分子迅速回到加電前位置,這一過程稱為下降時間。整個響應時間過程就是由上升時間加上下降時間獲得的數值,通常是以毫秒(ms)為單位。響應時間越小越好,時間越小用戶在看移動畫面時就越不會出現類似殘影或者拖尾的痕跡。按照人眼的生理特點,響應時間如果超過40毫秒(<1000÷40=25幀/秒),就會出現運動圖像的遲滯現象。所以目前市場上響應時間最低的接受范圍是30ms,這也是現在的液晶顯示器較多的標識。一些更好的面板可以達到25ms或20ms,甚至更高的16ms。
實際上,屏幕內容不可能只是做最黑與最白之間的切換,而是五顏六色的多彩畫面,或深淺不同的層次變化,這些都是在做灰階間的轉換。要想使得響應時間真的具有實際參考價值,那么提供必要的灰階響應時間(GTG:Gray To Gray)參數才是有意義的。灰階響應時間與原來的黑白響應時間含義和性質差別很大,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對應關系,但又都是對液晶響應時間的描述。
三、可視角度
當背光源通過偏極片、液晶和取向層之后,輸出的光線便具有了方向性。也就是說大多數光都是從屏幕中垂直射出來的,所以從某一個較大的角度觀看液晶顯示器時,便不能看到原本的顏色,甚至只能看到全白或全黑。
可視角度包括水平可視角度和垂直可視角度兩個指標,水平可視角度表示以顯示器的垂直法線(即顯示器正中間的垂直假想線)為準,在垂直于法線左方或右方一定角度的位置上仍然能夠正常的看見顯示圖像,這個角度范圍就是液晶顯示器的水平可視角度;同樣如果以水平法線為準,上下的可視角度就稱為垂直可視角度。一般而言,可視角度是以對比度變化為參照標準的。當觀察角度加大時,該位置看到的顯示圖像的對比度會下降,而當角度加大到一定程度,對比度下降到10:1時,這個角度就是該液晶顯示器的最大可視角。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制造廠商們也著手開發廣角技術,到目前為止有三種比較流行的技術,分別是:TN+FILM、IPS和VA。不同面板的可視角度典型參數為,TN面板的140°, IPS面板的160°以及VA面板的170°。
四、色彩
LCD的色彩表現要遠遜于CRT。從理論上講CRT可顯示的色彩是無限的。而絕大部分LCD產品都宣稱能夠顯示1677萬色,但實際上都是通過所謂的FRC (Frame Rate Control)技術以仿真的方式來實現的,與真正的32位色相比有很大差距,所以在色彩的表現力和過渡方面仍然不及傳統CRT。
所謂6BIT(16.2M)的色彩范圍所采用TN面板,其最大發色數最多位為262144(R/G/B各64色),也就是說每個通道上只能顯示64(2的6次方=64)級灰階,那么我們就稱其為6bit面板,也就是偽真彩面板。但是為了獲得超過1600萬種色彩的表現能力,TN面板都會使用到我們常說到的“抖動”技術,通過局部快速切換相近顏色,利用人眼的殘留效應獲得缺失色彩。這種抖動技術不能獲得完整的8bit(256色)效果,通常是253種顏色,那么三個253相乘就是16.2M色。
所謂8BIT(16.7M)的色彩范圍所采用的VA(MVA或PVA)和IPS面板,則能夠實現24BIT色即16.77M色 (R/G/B各256色),也就是說每個色彩通道上能顯示256(2的8次方=256)級灰階,我們就稱其為8bit面板,這也就是真彩面板。
五、亮度
LCD背光光源的亮度決定整臺LCD的畫面亮度及色彩的飽和度,亮度越高圖象的顯示效果就越清晰,所能看到的細節就越多。亮度通常以每公尺平方燭光cd/m2(也叫NIT流明)為測量單位。TFT液晶顯示器的可接受亮度為150cd/m2以上,目前國內能見到的TFT液晶顯示器亮度都在200 cd/m2左右。
目前,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來測量亮度是否夠明亮。并且,LCD顯示器在屏幕的中央部分非常明亮,但在接近邊緣部分,亮度卻降低近25%。所以在購買時,最好的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LCD顯示器并排一對一比較,亮度是否均勻才是關鍵。
六、對比度
對比度這個概念是從CRT時代傳承下來的,該指標指的是屏幕顯示圖象中最亮像素和最暗像素亮度的比值。隨著對比度的提高,顯示器還原的色彩也就越鮮艷,畫面色彩的層次感更加分明,色階過渡更細膩。液晶板使用的很多部件對對比度都有一定影響,比如控制IC、彩色濾光片甚至定向膜等。只有一個適宜的對比度才能令液晶顯示器呈現出理想的灰階、色階,從而實現飽滿、豐富的影象效果。
人眼可以接受的對比度一般在250:1左右,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對比度能夠達到350:1就能夠讓人十分滿意了。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推出了一些高對比度的液晶。就面板技術來說,目前的IPS和VA類面板普遍對比度要好過TN類面板,前兩者的主要優勢是黑色表現比TN面板好。
七、分辨率
分辨率是所有顯示器最重要的技術指標之一,分辨率越高,顯示的效果越好。分辨率概念來源于CRT顯示器,LCD不存在這種說法,應該用像素來表示液晶顯示器的圖像分辨能力。LCD在制作過程中就已經將像素固定了,不可被更改,所以它的最佳分辨率也就是最大分辨率。目前的LCD能支持標準分辨率以外的分辨率,一旦所設定的分辨率小于真實分辨率將有兩種顯示方式:一是居中顯示,只有LCD中間的像素會顯示圖象,其他沒有用到的點不會發光,看起來畫面是居中縮小的。另一種是用的是類似插值算法擴展顯示,這種方式會使用到屏幕上每一個像素,但由于像素很容易發生扭曲,所以會對顯示效果造成一定影響。
八、刷新頻率
對于CRT來講,屏幕上的圖像由一個個因電子束擊打而發光的熒光點組成,由于顯像管內熒光粉受到電子束擊打后發光的時間很短,所以電子束必須不斷擊打熒光粉使其持續發光。電子槍從屏幕的左上角的第一行開始,從左至右逐行掃描,一直到掃描完整個屏幕,周而復始。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顯示器的分辨率越高,其所能達到的刷新率最大值就越低。對于LCD來說則不存在刷新頻率的問題,它根本就不需要刷新。因為LCD中每個像素都在持續不斷地發光,所以LCD不會有閃爍現象。
LCD刷新頻率是指顯示幀頻,亦即每個像素為該頻率所刷新的時間,與屏幕掃描速度及避免屏幕閃爍的能力相關。也就是說刷新頻率過低,可能出現屏幕圖像閃爍或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