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總結大型體育場館運作的經驗,分析我國體育場館建設與運作面對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和賽后產業化運作策略,為我國大型場館設施產業化運作提供參考。
大型體育場館指投資金額和基建規模較大,能承辦國內外大型競技體育比賽和并面向社會開放的體育場館。當前國際上呈現出融資建設與賽后運營逐步縱向一體化的特征。目前我國比較發達的中等城市一般有1~2個大型體育場館,大城市一般有3個以上。近幾年我國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不斷增多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又新建了不少的大型體育場館。但大型體育場館投資建設與賽后維護、正常運轉的大量資金使各級政府卻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應該如何去有效地運作大型場館以獲得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是當前是國內外大型體育場館面臨的共同世界難題。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法、實地調查法(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專家訪談法、系統分析比較方法,對大型體育場館設施產業化運作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大型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
體育場館的良性運營,是大型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
1.大型體育場館設施建設中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當前,我國大型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呈現兩大特征:一是體育場館設施的數量和規模有較大提高;二是體育場館設施的種類進一步多樣化,結構趨于合理。因此,大型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推行標準化勢在必行;同時必須完善大型體育場館運營,重視綜合開發利用。這已成為各級體育主管部門必須面對和認真思考解決的重大問題。
(1)體育場館設施多功能化。就是“一館頂幾館用”。雖然對單個場館來說,投資要增加一些,但從減少場館建設總量、減少總用地、減少總維修工作量及減少總人員編制等方面來看,從節約總投資方面來看,還是非常有利的,特別是今后地方上的大型體育設施建設,場館的多功能化,更是值得注意的方向性問題。
(2)在體育場館建設之前,要高度重視賽后利用問題。體育場館設計今后將更成為投資方和業主關心的核心問題。因為它是日后場館運營的基礎和前提。現在很多大型場館經營遇到很大的困難,主要原因是建設設計時,只考慮了設施的體育競賽和訓練用途,沒有為多功能使用和賽后利用提供足夠的空間。 從國際體育設施建設趨勢看,設計理念更加注重場館的綜合利用,充分考慮場館的日后運營、維護和管理。許多場館外表樸實而簡單,內部裝修亦較平淡,但使用起來卻非常方便,而且注重在建設階段就為多功能的使用預留設施條件。
(3)體育場館建設一體化。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與場館運營涵蓋了從體育地產的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體育設施建筑與工藝設計、施工、場地建設、智能化系統、運營管理、到體育設施建設檢測、體育場館服務認證的整個行業,展現了體育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一體化。
(4)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要充分重視體育工藝設計工作,建筑設計要服從工藝設計。體育設施既要滿足各項體育比賽規則對場地的要求、功能流程設置合理,同時要統籌燈光、音響、電視轉播、計時記分等專業領域,這些內容都屬于體育工藝的范疇。而目前,由于國內非常缺少體育工藝設計機構,加上建設管理者了解和重視程度不夠,使體育場館建成后不能滿足體育功能要求,從而無法舉辦比賽的事例屢有發生,造成巨大浪費。
2.大型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的策略
(1)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必須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在建設過程中,對一個城市來說是一次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并對城市、社會和整個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的開發建設,首先應有利于環境保護。用可持續發展觀審視大型體育場館建設是否有利于人類和自然以及人類之間的協調發展,并努力尋求、建立一種有利于城市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技術、管理、生產的新的良性循環的體系。
(2)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必須與城市的發展相匹配。大型體育場館是社會資本的儲存,作為投資必須明確其賽后的利用。在決定大型體育場館的規模和觀眾席位時,要以該城市的現有人口及未來20~30年的人口發展目標為依據進行開發建設,不能只顧一時的比賽使用而給賽后帶來巨大的負擔,否則將會導致“小城市,大設施”的問題。
(3)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第一是指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資金籌措走產業化的道路。多渠道吸引社會投資,引進外資和新老城區土地置換等,籌措建設所需的龐大資金。上海市在承辦第八屆全國運動會時的場館建設就充分利用了城市的地級差價,在國家撥款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投資56億元完成了38個現代化大型場館的建設。第二是指場館的賽后利用走產業化的道路。大型體育場館建成后,必須走產業化的道路,通過市場運作籌集場館的維護資金,才能減少國家的追加投入,擴大就業渠道,產生經濟效益,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舉。
二、大型體育場館的產業化運作
1.大型體育場館經營存在的問題
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與經營基本上依靠政府的投資與管理。在目前大型體育場館政府體育部門經營占大多數的情況下,已經出現諸多困難,如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和利用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場館經費捉襟見肘,經營氣候不佳,經營效益低下等。國家和社會巨額投入形成的存量資產,成了“雞肋”或者包袱,更談不上保值增值,這與當前蓬勃發展的經濟形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如21億建設的南京奧體中心的運轉成本就是6000萬元。大型場館處于艱苦掙扎的境地,國有資產面臨著快速流失的嚴重局面,場館的經營陷入了困境,這甚至已成為體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
2.大型體育場館產業化運作模式優化
由于大型體育場館的投資額度大,回收周期長,場館利用率低低,后期管理復雜,因而在其承擔賽事之后的經營運轉等問題也相應地顯得困難。因此,應結合奧運會、亞運會等場館建設的投資體制和投資方式,充分引入市場機制,積極探索并建立起一批符合現代體育場館管理體制、產權明晰、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和體育場館專業經營管理公司,逐步創立大型體育場館的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以整體推進大型體育場館產業化運作模式的優化。
市場化運作:場館經營企業以體育場館經營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場館周邊服務業,形成綜合經營格局。并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調整經營內容和經營方式。
專業化管理:場館經營企業必須具備專業人才資源的保障和對管理的深層思考。在公司內部不僅具有懂得體育領域專業的專門人才,同時也有大量的熟悉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營銷方式的專門人才及掌握先進管理方法的各種管理人才,通過公司內部管理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體育場館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場館經營的多元化。
社會化服務:體育場館經營者應注重發揮大型體育場館在體育產業中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地位,堅持“以體為本,多種服務”的原則,通過大力開展體育的各種服務,取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效益。
3.大型體育場館的產業化運作策略
(1)明確產權關系,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大型體育場館設施的更新改造步伐。大型體育場館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應適當分離。分離的目的是將體育場館的經營由政府轉交給社會,特別是轉交給能夠經受住市場沖擊的經濟實體,從而為更好地展開經營活動奠定了合理的產權隸屬關系、經營結構和經濟基礎。由于我國早期的大型體育場館普遍存在功能單一的問題,因此在激烈競爭的市場面前,要開放經營必須進行投資改造,引導大眾的體育消費,使場館走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鑒于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維修改造資金的不足,而國家投入又有限,因此,多渠道籌集資金是目前公共體育場館擺脫維修、改造資金不足的有力之舉,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明確產權關系,應積極采取集資、合資或引進外資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進行經營開發。
(2)大型體育場館要適合城市發展戰略的整體需求。當前形勢下,大型體育場館的市場經營與開發,必須以城市發展的整體戰略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型體育場館的產業化經營,必須擁有相當的體育愛好者群體,相對強大的經濟基礎,良好的社會整體環境等要素。離開了城市發展的背景和整體目標,場館的開發經營就會成為無本之木,難以持久。因此,在建設大型體育場館的同時,相關部門就應該依據城市發展特色,積極設計經營策略。
(3)大型體育場館賽后應采用專業管理團隊進行經營管理。以前,中國大型體育場館的規劃和建設一般由體育行政部門獨家操作,使用功能和經營模式單一,高水平的場館管理和經營人才也非常匱乏,嚴重影響了大型體育場館賽后的綜合利用。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大型體育場館投資建設方結構的改變,及經營的市場化運作,在管理上也相應要求有專門的管理人才團隊進行運營操作。大型體育場館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引進、培養既懂體育運動發展規律又熟悉市場運作機制的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緊迫。
(4)積極開發經營,堅持走大型體育場館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大型體育場館應圍繞本體產業規模發展,使體育場館逐步實現由事業型管理向經營型管理的過渡,并解決場館經營管理辦法不完善、資金短缺等問題。
①拓展思路,轉變觀念。大型體育場館要邁出狹小的天地走向社會,走向市場,必須拓寬思路,轉變觀念:在功能上,從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在運行機制上,從以管理為主向以經營為主轉變;在服務的輻射面上,由業內人士、高層人士向面向社會,尤其是普通工薪階層和大眾百姓轉變。
②改革管理體制,實現多種經營管理模式并存。根據各地大型體育場館的不同特點和經營管理的現狀,應加大場館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實現多種經營管理模式的并存。對于經營比較好的大型體育場館應努力推向市場,采用市場運行機制,嘗試實行公司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經營運作。
③發揮大型體育場館的多功能作用。一是圍繞體育運動的主題積極策劃、承辦各種規模的體育活動,提高體育場館的使用率,提高體育經營管理水平,樹立地方體育形象;借舉辦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發揮體育場館的凝聚力,帶動體育門票、體育彩票、體育廣告、體育紀念品和其他服務產品的消費。
二是大型體育場館應充分顯示各自的優勢和長處,根據自身條件,貫徹“以體為本、全面發展”的方針,逐步把體育場館的重心轉移到著眼于發揮體育自身的經濟功能和價值的體育經營活動上來。
④積極對外開放,開拓市場。一是大型體育場館應以全民健身運動為契機,積極開拓社會體育消費市場。
二是要有計劃地引進承辦國內外大型體育活動,真正把體育作為產業來經營。
三是結合地方特色,可舉辦一些節慶活動,如國際龍舟節,國際武術節,國際舞龍舞獅節等。堅持體育搭臺,企業唱戲。
四是在國家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可鼓勵集體、個人投資修建體育場館、經營管理體育場館,大膽引進外資。要打破部門、地區、行業和所有制的界限,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投資辦體育的新格局。
⑤開發“大型體育場館”這一無形品牌價值。“大型體育場館”具有較大的品牌價值,是各大城市同時也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品牌資源,要非常珍惜的用好、用足“大型體育場館”品牌。除了繼續經營和管理好大型體育場館以外,還應適時組建大型體育場館專業經營管理公司、開發大型場館冠名權、開發相應的品牌體育用品等,使“大型體育場館”這一寶貴的品牌資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參考文獻:
[2]閔健柳伯力劉利等:以市場為導向,把國有體育場館建成現代體育企業[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6):8-12
[2]陳明: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模式[J].體育學刊,2004,11(3):25-28
[3]李明: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的資產性質及其改革[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2):56-58
[4]譚濤:2010年廣州亞運會體育場館建設的建議[J].遼寧體育科技,2006,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