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分析了美國有關紡織品服裝的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和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并進一步闡述了原產地規則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美國的影響。
[關鍵詞] 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 優惠性原產地規則 紡織品服裝出口
WTO的《原產地規則協議》確立原產地的標準有兩項,即“完全獲得”和“實質性改變”。但對于什么是“實質性改變”,并沒有就紡織服裝產品達成統一的技術標準。因此各國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通過實施對自己有利的原產地規則,創造對自身有利的貿易環境。
一、美國有關紡織品服裝的原產地規則
從適用范圍看,美國的各種原產地規則可以分成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和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兩大類。
表1 美國原產地規則的適用范圍
資料來源:根據www.otexa.ita.doc.gov相關內容整理
1.紡織品服裝的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
美國現行的針對紡織品服裝的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主要適用于輸入美國的紡織品和服裝的數量限制、關稅,以及原產地標記。長期以來美國就對紡織品服裝進口實施嚴格的原產地規則以保護本國服裝業的發展。
1984年5月,美國頒布的海關暫行條例規定:“就執行多種纖維協定而言,一件紡織品和服裝的原產地應以該物品中的原料裁剪地為準”。
1985年頒布的最終條例中規定:“如紡織品經實質性制造和加工工序轉變為一件商品上新的不同的產品,則視為發生了實質性改變”。
1996年7月1日美國新的紡織品及服裝原產地規則——烏拉圭回合協定法案Section 334 (b)(2) of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19 U.S.C. 3592 (b)(2)]以紡織品或服裝的加工過程或縫制過程作為判定原產地的依據。
美國1996年原產地規則生效之后,許多貿易伙伴紛紛指責該規則違背了美國對WTO協議的義務。1999年,美國同意修改部分紡織品的原產地規則。2000年貿易和發展法案405款(Section 405 of the Trade and Development Act of 2000對烏拉圭回合協定法案的334款原產地規則(the Origin Rules Section 334 of the URAA)[H.R.434]做出了修改。此次修改主要涉及絲、棉、人造纖維和植物纖維織物。但對于其他紡織品和服裝產品而言,原產地規則并沒有改變,甚至變得更為復雜。
2.紡織品服裝的優惠性原產地規則
美國關于紡織品服裝的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主要存在于美國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美國對特定國家或地區的特殊貿易方案中。
表2 美國貿易優惠安排
資料來源:根據www.itexa.ita.doc.gov相關內容整理
這些貿易協定成員國的紡織品服裝產品將享受特定的優惠安排,通常是免除關稅和取消配額限制,但前提是必須符合“紡紗后”(yarn forward)原產地標準,即紡織品服裝要想享受優惠待遇,從紡紗開始至產品完成的各道工序必須全部在成員國進行。這種嚴格的原產地標準基本上排除了協定成員國之外的國家通過在區域內轉口或設置“縫制”工廠的方式進入區域內市場,從而享受關稅等優惠待遇的可能性。
表3 美國有代表性的貿易協定/方案的原產地規則比較
資料來源:根據http://cbp.gov/xp/cqov/import/internationalagreements相關內容編譯
二、美國原產地規則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影響分析
1.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美國
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一直受到美國的數量限制,而對于紡織品服裝數量限制與原產地的認定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美國原產地規則非常的復雜和嚴格,可以有效地阻止受配額限制的國家的紡織品轉口至不受配額限制或者配額尚有余額的國家或地區后再出口美國。
另外,從前文所述美國原產地規則演變的歷史來看,美國政府往往根據不同歷史時期和利益的需要,隨時改變紡織品原產地的判定標準,以達到有針對性地限制我國向美國出口紡織品的目的。因此美國的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造成了影響。
2.優惠性原產地規則成為美國紡織品服裝貿易新的保護主義手段
WTO允許成員國在其領土之間建立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而針對自由貿易區設定的優惠性原產地規則也是合法的。美國已經同十幾個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今后還將進一步推進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安排(FTA)。2006年3月1日,美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在提交國會的《2005年度貿易政策報告和2006年貿易政策日程》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美國今后的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安排(FTA)戰略目標。
表4 美國區域自由貿易安排的目標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商務部網站相關資料整理
而較為嚴格的“紡紗后”原產地標準使得優惠貿易安排成員國在美國紡織品服裝市場占據了較大的優勢。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加勒比盆地地區、墨西哥一度占據了美國紡織品服裝進口的前兩位。可以認為優惠原產地規則鼓勵優惠貿易安排成員國的內部貿易,排斥非優惠貿易安排競爭者產品,成為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
3.ATC協議終止后,原產地規則對我國紡織品貿易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
在2005年1月1日之后,由于《紡織品和服裝協議》(ATC)的終止以及紡織品和服裝貿易配額的全面取消,各主要出口國(地區)在美國市場的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以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以其擁有的成本、質量優勢,占據的市場份額正在上升;而長期享受的美國貿易優惠政策的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非洲AGOA國家在美國的市場份額逐漸下降。
2005年美國從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了紡織產品。從進口國別(地區)增長速度來看,來自亞洲市場的進口增長迅速,來自周邊傳統市場的進口增幅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在主要進口來源地中,除中國高速增長外,來自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柬埔寨等國的進口金額增幅也超過10%,而來自墨西哥、加拿大、CAFTA國家等傳統供應國的進口繼續負增長勢頭。從進口金額來看,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品服裝進口國,墨西哥退居其次。
表5 2005年美國紡織品服裝進口金額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地區)
數據來源: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但這并不能說明從此以后我國對美紡織品服裝出口將暢通無阻,更不是紡織品服裝數量限制等貿易保護措施的終結。根據中美兩國簽訂的《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的市場準入協議》,WTO進口國對來自中國的產品保留實施特別保障措施的權利。2005年4月4日,美國自主啟動了對中國出口的棉制褥子、棉制針織襯衫、棉制及化纖內衣三種紡織品的“特保”程序,并于5月13日做出了對上述3種紡織品采取特別限制措施的決定。4月28日,美國商務部下屬的紡織品協議執委會也于同日宣布,對中國七類紡織品設限。
2006年1~4月,我國對美紡織品出口速度比2005年明顯放慢,進口金額同比增加0.83%,遠遠低于2005年53.91%的增長速度。印尼、越南等成為美國對中國紡品重新設限的主要受益者。印尼在美國紡織品服裝進口總額排名中由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越南則躍居第五位。
表6 2006年1~4月美國紡織品服裝進口金額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地區)
數據來源: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可見美國政府為了維護國內行業發展和區域內貿易利益,必然會根據不同的情形采取一些貿易保護策略。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美國政府對從中國出運棉制針織襯衫、棉制褲子、棉及化纖制內衣、棉制及化纖制胸衣、合成纖維布、襪子、精梳棉紗、棉及化纖制梭織男襯衫、化纖制針織襯衫和化纖制褲子等21類紡織品實施數量限制。只要有數量限制等貿易保護措施的存在,包括優惠性和非優惠性在內的原產地規則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美國的負面影響將會持續下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