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首先分析1997—2005年期間重慶地區農民收入的結構特征,進而論述重慶地區農村金融與農民家庭經營收入、農民工資性收入之間的關系,最后得出三點結論:一、工資性收入增長是農民收入增長的源泉,家庭經營收入仍在農民總收入中占比最大;二、農村金融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的相關性不大;三、進城務工所得是農民工資性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
[關鍵詞] 重慶 農村金融 農民收入增長
一、重慶地區農村金融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分析
1.重慶地區農民收入的結構特征分析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以及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指農村住戶成員受雇于單位或個人,靠出賣勞動而獲得的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指農村住戶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籌劃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農民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主要是指非生產性純收入。由于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中較小的比例,所以在分析重慶地區農民收入結構特征時只分析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純收入。1997—2005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從946.33元上升到2874元,名義增長203.7%,人均家庭經營收入從708.9元上升到1350元,名義增長90.4%,人均工資收入從161.98元上升到1310,名義增長708.7%。可見,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金融的發展,重慶地區農民人均收入是上升的。從收入結構上分析,家庭經營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比例由1994年的74.91%下降到2006年的46.9%,工資收入占比卻從17.12%上升到45.6%;從農民收入增長的源泉分析,人均家庭經營收入除2004年以外,其名義增長率均小于人均收入增長率,且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人均工資收入的增長率,除1997年和2004年外,人均工資收入的增長率均高于人均收入增長率,且總體呈現上升趨勢。所以,至1994年來,重慶地區農民工資收入的增長是農民收入增長的源泉。那重慶地區農村金融到底在農民工資收入增長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呢?農村金融是否促進了農民工資收入進而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呢?這兩個問題是很多研究農村金融與農民收入增長學者所忽略的。
2.重慶地區農村金融與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關系分析
農民工資性收入指農村住戶成員受雇于單位或個人,靠出賣勞動而獲得的收入,其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進城務工所獲收入,二是從農村鄉鎮企業所獲收入。鄉鎮企業是一個地域概念,凡是坐落于農村,農民是就業主體,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村稅收的企業都可以納入鄉鎮企業范疇,其吸收的勞動力越多,其職工工資增長率越高,則鄉鎮企業對農民工資收入的增長貢獻越大,反之則越小。盡管在1997-2005年期間重慶地區鄉鎮企業吸收的勞動力占農村總勞動力比例由9.40%上升到14.92%,在1998—2005年期間鄉鎮企業職工的工資名義累計上漲了21.3%,但鄉鎮企業勞動人口增長率和鄉鎮企業職工工資增長率都遠小于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率。而且至2003年來,三者呈現不同的走勢,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率逐步上升,而鄉鎮企業就業人口增長率先是急劇下降,后走向平穩;鄉鎮企業職工工資增長率至2001年來逐步下降。由此說明重慶地區農民從鄉鎮企業獲得的工資收入對于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增長有一定的貢獻,但不是農民工資性收入上升主要原因。由于重慶地區鄉鎮企業規模小、發展慢,所以其它省市二、三產業的發展、重慶地區城鎮二、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重慶地區農民向外省和重慶城鎮的轉移,提升了農民工資性收入。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重慶地區農民工資性收入上升的主要來源是進城務工所得,重慶地區鄉鎮企業對農民工資性收入上升的貢獻很小。
所以,在農業種植業和畜牧業沒有形成規模的重慶農村經濟環境下(這一點在農村金融與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之間關系中加以論述),農村金融發展只能通過影響鄉鎮企業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工資收入的上升。但由于重慶地區鄉鎮企業對農民收入增長主要源泉的工資性收入增長貢獻很小,進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過去的10年時間,重慶地區農村金融與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相關性較小。
3.農村金融與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之間的關系
家庭經營純收入指農村住戶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籌劃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可見家庭經營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所以農業總產值的構成在宏觀層面上反映了家庭經營收入的構成。1997—2005年,重慶地區農業總產值主要由農業種植產值和畜牧業產值構成,兩者產值之和占農業總產值比每年都在91%以上,據此我們可以推知重慶地區家庭經營收入主要由種植收入和畜牧養殖收入構成。重慶地區農民主要種植糧食和油料,畜牧養殖主要是養豬和養家禽,豬肉和家禽肉產量是肉類總產量的主要構成。所以,家庭經營收入主要由糧食和油料種植收入、豬和家禽養殖收入構成。在2000—2005年期間,每年糧食產出中用于出售的部分占糧食總產出比不高于15%,說明重慶地區農民糧食種植主要是自用。豬肉和家禽肉產出中用于出售的部分占總產出比為70%左右,但用于出售的豬肉和家禽肉人均量很少,豬肉出售量平均45.1公斤,家禽肉出售量平均4.02公斤,按每戶三口人算,每戶每年出售豬1.5頭,家禽3只,說明農民畜牧養殖主要用于出售但并沒有形成規模養殖。
在農民種植主要是自用,養殖主要用于出售但并沒有形成規模的農村經濟環境下,農村金融與家庭經營收入是沒有相關性的。首先,農民種植主要是自用,沒有形成規模,并不是以貿易為前提的種植,所以農民在種植上并沒有金融需求。其次,農民養殖雖用于出售,但人均售量很低,沒有形成規模,所以農民在養殖上也并沒有金融的需求。而重慶地區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主要由種植收入和養殖收入構成,因此在目前的農村經濟環境下,農村金融與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并沒有相關性。
二、結論及幾點建議
結論1:在1997—2005年間,工資性收入增長是農民收入增長的源泉,家庭經營收入在農民總收入中占比逐年下降,但仍在農民總收入中占比最大。
結論2:在過去的10年時間,農村金融與農民收入增長的相關性不大。由于重慶地區鄉鎮企業的就業人口增長率、就業勞動力工資的增長率遠小于農民工資收入增長率,所以鄉鎮企業對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貢獻不大,農村金融并沒有通過影響鄉鎮企業的資本積累和技術革新渠道而影響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重慶地區農業種植和家庭養殖貿易量小、規模小的特點決定了農村金融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影響不大。
結論3:進城務工所得是農民工資性收入主要構成部分。農民工資性收入兩大主要來源是進城務工和鄉鎮企業,由于重慶地區鄉鎮企業發展慢,故農民工資性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進城務工。
以上結論表明,由于重慶地區農村經濟的特殊性,政府推動的農村金融改革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對提高農民收入的效果將是不明顯的。要提高農民收入,首先政府應該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地區的實體經濟。地處丘陵地帶的地區,地勢相對較平,有小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的地理基礎,政府可以通過減少經濟農作物的銷售成本、提供經濟農作物需求信息等服務發展經濟農作物貿易。在此基礎上提供農業種植保險等金融服務的措施;其次,政府應當制定政策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服務,以促進和方便農民進城務工。例如通過某些渠道為農民提供一定量就業信息,提供農民進城就業保障措施等。
參考文獻:
[1]韓廷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實證與政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溫濤冉光和熊得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2005.08
[3]王虎范從來: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影響機制的研究[J].經濟科學,2006.06
[4]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4.05
[5]胡碧: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J].商業現代化,2006.09
[6]焦兵:東、西部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貢獻的比較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07.01
[7]安翔: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相關分析[J].經濟問題,2005.10
[8]李善同:胡楓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跨省流動的實證分析.http://edu.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forsearch.aspx?docid=1429366
[9]張車偉王德文:農民收入問題性質的根本轉變[J].中國農村觀察,2004.01
[10]鄭小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完善農村金融體制[J].農村經濟,2004.03
[11]鄧莉冉光和:重慶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