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首先從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角度,分析了現代物流的特點和現狀,然后針對現狀討論目前物流體系法律以及其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
[關鍵詞] 現代物流 法律 對策
近幾年來我國物流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尤其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現代物流的優點開始越來越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瓶頸問題也日益凸顯。導致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完善的物流法律制度進行規制和引導,現代物流業的持續發展必然以良好的法律制度環境為依托和動力,因此研究、完善和健全物流法規已經迫在眉睫。
一、現代物流的特點
現代物流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把制造、運輸、銷售等市場情況統一起來考慮的一種戰略措施。這與傳統物流把它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統”和”銷售活動中起橋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廣度上又有了進一步的含義。
綜合社會各界對現代物流的闡述,歸納出現代物流系統有四個特點:(1)大跨度性。現代物流是一個大跨度系統。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時間跨度大。系統管理難度大,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也高。(2)動態性強。物流系統穩定性差而動態性強。物流系統連接多個生產企業或用戶,隨著需求、供應、渠道、價格的變化,系統內的要素及系統的運行經常發生變化,難于長期穩定。(3)可分性。現代物流系統屬于中間層次范疇,本身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子系統。(4)復雜性。物流系統的要素十分復雜,它的運行對象(物)遍及全部社會物資資源,將全部國民經濟的復雜性最后集于一身,帶來物流系統的復雜性。
二、國外物流立法現狀
在物流業相對發達的國家,政府普遍對物流產業發展的政策指引、合理規劃和法規建設給予高度重視。1990年,日本頒布了《物流法》,對日本物流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和保障作用。美國、德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家也非常重視物流法律制度的建設,都通過適時制定符合各自國情的物流產業政策和法律制度,對物流產業進行合理規劃、積極引導、嚴格規范,從而使物流業得以健康、快速地發展。
三、現代物流國內法律現狀
我國目前已經出臺的主要物流法律法規從效力層次上可分為三類: 一是法律, 如全國人大修正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 二是行政法規, 如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運條例》; 三是各部委頒布的規章, 如國家經貿委、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中國民航總局印發的《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 交通部發布的《關于促進運輸企業發展綜合物流的若干意見》等。但是總體來說還存在以下問題:
1.物流法律法規滯后
我國目前大多數的物流法律法規是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制定并被沿用下來的。我國已經加入WTO,物流業作為一個主要的服務業將逐步開放,物流業也逐漸變得國際化,尤其是現代物流業呈現出更多有別以往的新特點,在這種情形下,原有的物流法律法規更是相形見絀。物流法律制度的這一現狀已經不能再適應物流業迅速發展的新形勢,甚至還阻礙了其快速發展。
2.物流法律法規之間不協調,不能形成統一的體系
由于物流業涉及領域和環節眾多,致使物流法律規范分散于各種原生的與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之中。而這些原生的法律法規又多體現為由不同的政府行政部門根據各自的行業特殊情況和部門利益制定和頒布的部門法規。這些立法涉及眾多部門,如交通、鐵道、航空、內貿、外貿、工商等,而這些部門又總是協調不夠,在制定相關法規時基本上是各自為政,因而導致各法規缺乏統一性,甚至出現相互沖突的現象。現行物流法的這種缺陷,其導致的直接后果至少有兩個:一是物流業者難以認識和掌握物流法律規范,從而使物流法律規范的指導性、規范性作用難以落到實處;二是不利干整合物流各環節和各功能之間的關系,更不利于形成行業優勢從而推動我國物流業的發展。
3.物流法律法規的層次較低,效力不強,價值目標難以協調
我國現行的不少物流法規均由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地方人大或政府制定頒布,在形式上表現為“辦法”、“條例”、“通知”,甚至是內部規定等。這些法規和規章層級低,加之立法技術和水平的欠缺,導致其可操作性不強,甚至與一些基本法相沖突。立法層次低的另一結果是導致這些法律規范的透明度差,物流業者在參照或適用物流法律規范時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查閱大量的行政法規和規章等資料,并且對于頒布已久的規范,尚存在難以辨別其是否仍有效力等問題。
4.我國物流業仍存在不少法律“真空地帶”
不少物流關系沒有法律法規加以調整與規范。現代物流業經過長足的發展,已經與最初狀況大為不同了,我國原始的物流業主要表現為原來的各種倉儲運輸業。然而現代物流的含義與業務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倉儲運輸這一狹小范圍。對現代物流帶來的新業務、新問題,原有的物流法律規范均沒有對其進行規范。譬如,物流標準化問題,我國目前只是頒布了《國家物流術語標準化規定》,對于物流計量標準、技術標準,數據傳輸標準、物流設施和裝備標準,物流作業和服務標準等都還沒有制定法定標準。再如,對于物流市場的準入法律制度,物流企業的資質等問題也沒有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一問題的存在,將直接導致物流業在許多領域無法可依,可能出現一定的混亂局面,不利于物流業的健康發展。
5.體系開放性難以保持
隨著物流產品、物流技術、物流服務方式的不斷創新,新型物流行為客體不斷涌現,單行法之間涇渭分明、條塊分割的傳統界限已被突破,交叉綜合保護日益重要。而中國的現行立法在這些領域頗為薄弱,缺乏協調性和前瞻性。
物流法律的體系化,就是要使現行的和未來的物流法律規范構成一個有機的內在和諧統一的整體。當前,物流法律的體系化,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是我國現代物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對策
1.建立物流法律制度的基本體系
建立物流法律制度的基本體系,并依此對各種物流法律法規進行清理、修改、補充、整合,以提高物流法律規范的層級效力和立法水平,增強其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完善現有的物流法律規范。理清脈絡,物流法律法規體系應涵蓋與物流相關的各種法律法規文件,物流法律法規體系應界定為由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與物流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疏通各單行法律規范之間的承接與遞進關系,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的物流法律法規框架。
2.加強地方物流立法
我國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市場狀況不同,物流發展的規模和水平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各地區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一些符合本地區的物流法規。這樣有利于各地區的物流企業加快發展,也能夠在制定全國性的宏觀物流法律時提供經驗和依據。
3.制定《物流法》
借鑒日本的經驗,我國也可以制定《物流法》,進一步完善我國物流法律制度。在《物流法》中,應確立物流主體資格、明確物流主體權利義務和物流產業進入與退出規制。物流企業必須具有法律所規定的主體資格。物流主體可以是從事物流活動的組織和個人,是具有法律人格的物流活動的承擔者。作為物流主體,必須符合法律對主體的資格要求,包括作為物流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經濟組織,必須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具有完全的意識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能夠為自己的行為結果承擔責任。物流主體必須具各一定的注冊資本和經營條件,經過合法注冊才能從事相應的經濟活動。還應規范物流企業的經營行為,明確物流主體的業務范圍、權利和義務。當然還應當明確物流企業的法律責任,為了確保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必須明確法律主體違背該法律應當承擔的責任。
目前,制定和出臺專門的《物流法》恐怕條件尚未成熟,因為物流立法的許多基礎工作尚未展開或完成。但制定專門的物流單行法是大勢所趨,也是物流業得以健康、快速發展的基本需要。因此,我們應抓緊醞釀制定《物流法》,以便在條件成熟時使其出臺和實施。
4.針對物流領域的“法律真空地帶”,制定新的物流法律規范,使物流業有法可依
對于目前尚沒有法律規范的物流領域,應及時制定新的物流法律規范。特別要制定和完善適應物流國際化發展需要的技術標準法規體系。
目前,我國物流業的標準化程度還很低,在很多流通環節,特別是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中,都沒有制定必要的行業規范和技術標準,導致物流成本上升,嚴重影響了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我國加入WTO后,這個問題日益明顯。因此,我們應制定和完善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通用國家標準,以實現物流活動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從而適應國際物流發展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中國物流聯盟.中國物流聯盟網站[EB/OL].http://cn56w.com
[2]秦成德:論我國現代物流法律體系的構建[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4年4月
[3]高泉:淺析物流活動中法律適用的特殊性[J].商業經濟.200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