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循環經濟是一種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也是工業園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產業生態管理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本文指出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癥結在于產業生態管理;論述了產業生態管理是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提出了工業園區實現產業生態管理的途徑是構建生態產業鏈結構。
[關鍵詞]產業 工業園區 可持續發展
傳統工業園區生產模式是“資源開發---產品生產---廢棄物排放”的單向線性模式。這種“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模式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大量寶貴資源的嚴重浪費,更為突出的問題是由于對生態環境管理不當所產生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問題。筆者認為,上述問題的實質是只強調末端環境管理而忽視產業系統功能和全程性生態管理。因此,必須通過產業生態管理,解決工業園區生態與產業失調問題,以獲得最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綜合效益。
一、產業生態管理是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
1.產業生態管理的涵義
傳統的末端治理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所帶來的結果只是污染物從一種介質向另一種介質的轉移,并沒有真正地消除污染,而且也無法解決復雜的、系統的環境問題。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清潔生產,促進了環境污染管理向工藝流程管理過渡,通過對污染物最小排放的環境管理減輕環境的源頭壓力。但是清潔生產只關注產品的生產工藝過程,而不考慮不同生產過程之間的連接,因此它只能解決局部問題。作為對清潔生產的一種升華和補充,產業生態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末迅速發展起來。
產業生態系統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產業生態管理就是運用生態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跨學科的原理以及系統工程的手段和現代科學技術來管理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力圖平衡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產業生態管理是以生態學的理論觀點研究工業生產全過程,研究生產中的資源、產品及廢物的代謝規律和耦合調控方法,探討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的正面影響的管理手段[3]。
產業生態管理的焦點從包括各種自然生態因素、技術物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耦合;物質代謝過程、信息反饋過程和生態演替過程的健康程度;經濟生產、社會生活及自然調節功能的強弱和活力,運用系統工程的手段和生態學原理去探討產業生態系統的動力學機制和控制論方法,協調產業內部、經濟與環境、局部與整體建在時間、空間、數量、結構上復雜的耦合關系,促進物質、質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術和自然的充分融合。
2.范式的轉變
工業園區產業生態管理的新范式是將產業視為一種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體系,其中一個體系要素產生的“廢”產物被當作另一個體系要素的“營養物”,各體系就像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利用彼此的副產物作為原料,而并非是不斷吸收未被動用過的材料和拋棄廢物,從而做到良性循環,實現產業與環境的協同和諧。
產業生態管理新范式是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的一次深刻變革。一是從傳統的線性生產管理模式向非線性管理模式(又稱循環經濟模式)的轉變,即管理范式的轉變;二是強調工業園區產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平衡發展。要求工業園區產業系統內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謀求工業園區產業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穩定和持續的發展;三是生態效率和效用的創新。以生態和產業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工業園區資源以及設計生態和產業上更合理的產品,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需求。范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
(1)對工業園區生產過程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管治管理為預防管理。目前對工業園區生產過程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管理是管治管理。所謂管治管理是通過制定各種強制性的指標、文件和政策,以規定工業園區生產過程副產品和廢棄物的排放數量和規格,最終達到有利于與自然環境協調、穩定的管理方式。傳統的末端治理就是典型的管治管理。
預防管理模式則是針對工業園區生產過程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生產資源,通過科學規劃生產流程,深度利用生產資源、技術提升生產工藝,力求使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副產品和廢棄物能夠不斷重復使用(可以被不同的生產流程或在不同生產階段重復利用)。它一方面使副產品和廢棄物不退出工業生產系統,由此減少環境的副產品和廢棄物等剩余物質;另一方面加強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達到更少地利用自然資源,最終實現資源的有限循環和環境的持續發展雙重目的。
(2)變單一、封閉式的傳統產業管理為在產業共生基礎上的生態系統管理。目前工業園區產業基本上是單一化的,而且與外界是相獨立的。這種單一化的產業格局承擔不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基礎性作用,更談不上與區外生態經濟系統耦合協同發展。
自然生態系統存在著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所構成的食物鏈,各個食物鏈彼此交織在一起,相互聯系而組成一張食物網。自然生態系統依靠這種食物鏈、食物網,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維持系統的穩定。從自然生態系統的系統代謝功能看,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者通過“食物鏈網”緊密相連,彼此間的物質傳輸僅需少量能量。如果從能流、物流的流量看,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主要能流、物流直接從生產者到分解者進行循環,而僅有少量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進行循環。分解者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工業園區生態經濟系統中,由于在產業系統中分解者缺位,因比,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相互聯系而組成一張工業食物網,也就不能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建立一種高效的工業園區生態產業系統就要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生態設計與建設。具體地講,在工業園區產業系統個體間建立高效和諧的產業物流“供給網”,進行物流的“閉路再循環”。
因此,工業園區產業生態系統管理就是要以生態理論為指導,從工業園區生態背景、產業現狀和生產技術基礎出發,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結構與功能,縱向閉合、橫向耦合、協同共生的相互關系,依據關鍵種和食物鏈“加環”、“解鏈”、“加工環”等原理,建立一個物質和能量多級利用、良性循環且轉化效率高、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生態產業鏈結構(網),從而實現工業園區物質資源循環利用,從根本上改善工業園區生態環境。
二、工業園區實現產業生態管理的途徑---構建生態產業鏈結構
通過上面分析可知,實現工業園區產業生態管理新范式的基本途徑是構建生態產業鏈結構。所謂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結構是指按物質循環、生物和產業共生原理,通過對產業鏈橫向縱向的系統優化耦合而形成的高效率、低消耗、無(低)污染、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相協同,具有和諧的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的網狀型、進化型產業復合結構。
構建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結構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主導產業鏈(基本價值鏈)為核心,依據工業“食物網”供給關系,向下縱向延伸和橫向環向拓展。向下縱向延伸就是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橫向環向拓展就是將向下縱向延伸的生態產業鏈排放出來的副產品或廢棄物再度深度加工,至此形成縱橫交錯的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結構(網),即網狀耦合結構。
1.縱向主導產業鏈構建
縱向主導產業鏈構建是以工業園區中“關鍵種企業”為核心,向下縱向延伸而形成的一種鏈狀耦合結構,也稱一維結構鏈,是縱向產業的直接耦合。通過生產和技術等手段,在工業園區內,進行產業的縱向系統耦合,把自然生態系統中天然存在的食物鏈轉變為以人工為主的縱向投入產出鏈。
2.構建網狀耦合結構
同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演化成為錯綜復雜的食物網一樣,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系統在其結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會使工業園區各種鏈狀結構進一步相互聯系,從而又形成新內容的鏈狀結構,最終使整個鏈狀結構按因果關系耦合成錯綜復雜的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網狀結構,使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系統各部分成為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這種網狀耦合結構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對多條鏈式結構橫向耦合。在實際工作中,在確定好鏈狀產業鏈耦合結構后,根據食物鏈的“加環”設計(生產環、增益環、減耗環、復合環)、食物鏈的“解鏈”設計、“加工環”和“補鏈”設計等原理,使各種副產品、各種次級資源實現循環利用。
總之,從影響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管理這一基礎入手,構建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由鏈狀耦合結構到鏈與鏈之間橫向耦合成的網狀結構,最后由鏈與網、網與網之間相互作用耦合成為具有一定時空特性的多維立體復雜網狀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結構,這不僅能達到區內經濟、環境和社會的“三贏”理想狀態,同時也為今后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的形成,進而創建與區外經濟耦合協同發展系統給出一個科學有效的平臺。因此,產業生態管理將成為工業園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
參考文獻:
[1]王如松楊建新:產業生態學和生態產業轉型[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5)
[2]潘祥武張德賢王琪:生態管理:傳統項目管理應對挑戰的新選擇[J].管理現代化,2002,(5)
[3]王如松:資源、環境與產業轉型的復合生態管理[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