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配送中心是物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新世紀如何搞好配送中心建設,保證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與其他國家一決高低,本文從力圖創新,優化配送中心的目的出發,根據調查總結出了發展我國物流配送中心的策略。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堅持創新與實用是本人一貫的立場。
[關鍵詞] 配送中心 問題分析 發展策略
一、物流配送中心的內涵
對于“物流中心”的認識,國內外有不同的解釋,日本《市場術語詞典》對配送中心的解釋是:“一種物流結點,它不以儲藏倉庫的這種單一形式出現,而是發揮配送職能的流通倉庫,也稱作基地、據點或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減少銷售機會的損失,為此建立設施、設備并開展經營管理工作。王之泰教授在《現代物流學》中對配送中心定義為:“從事貨物配備(集貨、加工、分貨、揀選、配貨)和組織對用戶的送貨,以高水平實現銷售或供應的現代流通設施”。
不論國內外如何認識配送中心,定義如何不同,但對于配送中心的現實功能和功能目的的認識是一致的,就是配送中心是配送活動的聚集地和發源地,其功能目的是按照客戶的要求為客戶提供高水平的供貨服務。至于配送中心是一種物流設施還是物流活動組織則要看配送中心的經濟功能地位。
二、物流配送中心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物流配送中心于20世紀30年代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的成長,到70年代得以迅速發展,到今天已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物流組織形式,并成為現代物流的標志。究其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可總結以下幾條:
1.新型業態發展對進貨提出新要求
大型超市、商品銷售連鎖店是20世紀流行的新型業態模式,它們多選址于鬧市繁華區和居民集中區。它們一般經營的商品品種多,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要,經營也十分靈活。但這種新型業態對傳統進貨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如果按照傳統的分商店、分批次、分種類的方式單獨組織進貨,勢必造成進貨成本的大幅增加,嚴重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因此,在客觀上要求采用新型的集中進貨和集中配送的方式進貨,這樣就促進了物流配送中心的發展。
2.城市經濟發展的因素
城市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物流的集結之地。城市經濟的發展,對配送中心的形成及類別、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城市經濟規模的擴大,需要較大的物流場所與之相對應,那種較小的單一功能的倉庫也就被較大的多功能的配送中心所取代;其次,城市中心倉庫由于地價昂貴、交通不暢、車輛追尾、裝卸不便、噪音污染等原因導致從城市內部不得不遷往郊區,在遷建或新建過程中,更新、添加了設備,擴大了規模,形成了配送中心。
3.生產規模的擴大使物流成本增加
20世紀中葉,發生了兩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隨著工業革命的產生而迅速發展起來,伴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貨物流通范圍也不斷地擴展,使貨物運輸量大幅度上升,使物流成本顯著增加。為了改變這一情況,人們引人了物流配送中心這種低耗費、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物流形式。
三、我國物流配送中心分析
1.我國物流配送中心回顧
我國政府部門有組織、有計劃地推動商品物流配送的工作,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1990年,原國家物資部和國家體改委在經濟較發達的無錫等11個城市進行了以發展配送制為重點的物資流通綜合改革試點,建立了一批配送中心。另外,商業企業的商品物流配送,也隨著商業流通體制改革和連鎖業的發展而迅速發展,出現了一些為連鎖企業和零售商提供全方位商品物流配送服務的配送中心。1992年,原商業部印發了《關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發展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形式、條件、發展步驟和政策措施,并組織廣東、上海、杭州等地分別進行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試點建設。國內貿易部成立后,總攬流通領域商品物流配送工作,并進一步完善組織、加強領導,加大了工作力度。
2.我國發展物流配送中心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配送中心建設遍地開花,這并不代表我國的配送體系已經非常完善,相反,相對于日益發達的市場經濟,我國的物流配送業依然嚴重滯后。主要的問題如下:
(1)對于配送中心的認識不足。多數企業建立的配送中心與傳統的零售店倉庫在功能、布局、作業流程、作業方式、管理方法上無明顯差別。企業對如何建立符合自身營銷戰略和發展目標的配送中心思路不清,經驗不足。
(2)配送規模小,未形成經濟規模。配送中心只有形成規模,才能取得效益。我國連鎖業的一個配送中心平均配送20個店鋪,而日本的連鎖業一個配送中心負責配送70個店鋪,只需4~5輛車。香港百佳的一個配送中心負責配送100多個店鋪。這一方面說明我國的連鎖企業規模與配送中心規模都太小,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現有連鎖企業配送中心的人員、設施利用率還很低,需要擴大規模,在提高配送效率方面下功夫。
(3)配送經驗缺乏。幾乎所有企業的配送中心只是充當儲存商品的倉庫和按規定簡單送貨的運輸工具的角色。而設立配送中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務水平,降低整個企業的物流總成本來實現銷售利潤的最大化,因此,這不是傳統的倉儲和運輸所能實現的目標。這其中需要很多配送方法和技巧,比如實施共同配送和準時制配送、從供應鏈與需求鏈角度組織物流配送等。
(4)配送中心的現代化程度極低。許多企業缺乏現代物流與配送的觀念,配送中心在作業和管理方面還相當落后,主要表現在:物流作業不規范,各種編碼缺乏標準化,自動化程度低;配送中心缺乏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功能不完善,存在單純模仿原有手工系統的現象。
總之,我國商業配送中心離國外以機電一體化、無紙化為主要特征的配送自動化、現代化還有幾十年的差距。由于我國配送的落后,已嚴重制約了連鎖經營的發展。因此;應在采用新技術、提高配送現代化水平方面努力。
四、我國發展物流配送中心的策略建議
1.積極創建適應配送中心發展的政策環境
傳統物流管理體制機構臃腫,設置重疊,效率低下,運行條件分割,各自為政。應盡快建立高效、精簡、統一的管理機構;積極創建能夠推動配送中心發展的政策環境。配送中心建設雖然是企業行為,但政府應積極引導和扶持,為配送中心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2.重視配送先進技術的應用
配送中心建設應樹立機械化、自動化的觀念,注重先進設備、技術、人才的引進與開發。建立自動分揀、存取的配送現代化系統,開展機械化作業。
3.積極轉變配送中心的經營機制
配送中心的發展必須轉變經營機制。首先要做到決策信息化、管理科學化,在系統管理技術、決策管理技術;質量管理技術、信息管理技術等方面要不斷提高水平;其次是強化動力激勵機制,重視人本管理,充分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再次,樹立市場觀念,強化競爭意識,建立能夠適應市場變化的發展機制。
4.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通過技術改造發展現代配送中心
我國現有倉庫多為平房,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現代技術改造,實現少投資金、多出效益,加快配送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同時將配送中心和傳統儲運企業結合起來,完善商品配送中心的功能;將集貨、分貨、倉儲、運輸、包裝、咨詢等結合起來,尤其是應當重視發展先進的信息處理功能。
5.重視配送專門人才的培養
配送中心必須高度重視專門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只有在配送從業人員的素質提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不斷增強配送發展能力。有計劃、有組織加強配送中心職工教育培訓,努力學習與應用國外配送先進技術,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配送中心。
6.積極創建物流配送中心網絡
單獨的物流配送中心只能在局部范圍內起作用,其有效益的作用范圍有限。對于大范圍甚至全國的經濟區域來講,多個物流配送中心進行合理布局才能滿足組織物流的需要。這種多個物流配送中心的合理布局,及合理分工、合理銜接,就是物流配送中心網絡。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網絡,就是要確定各個物流中心的宏觀布局,以及據此而確定具體配送中心的任務規模。為此,必須遵循下述原則:
(1)以城市為中心組織物流配送。物流配送中心的設置,必須首先滿足城市生產及消費的需要,要以城市為中心考慮其布局問題。其次是中心城市的周圍地區,即受城市經濟影響和輻射的區域。在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網絡時,應當充分考慮到物流配送中心和城市的結合。
(2)物流配送中心網絡同時應是有效的情報網。現代物流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報水平,每一個物流配送中心,都應是情報網絡的一個分支或終端。
(3)物流配送中心網絡應在商物分離基礎上形成。商業交易中心往往需要處于市區繁華場所,以利于聯系客戶及談判交易,而配送中心則不同,由于主要考慮本身合理化,往往和商業交易中心不是合一的,而是分離的。物流配送中心的設置原則是:宜處于城市范圍內,但不宜處于繁華場所;宜處于運輸方便處,但又不適于在繁華市區的交通要道。這兩方面正好和貿易中心相左。
(4)按經濟區城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經濟區域是在經濟上有較密切聯系的地區,我國尤其指交通聯系便利的區域,這種區域往往是跨行政區域的。按經濟區域建立物流配送中心,能借助物流配送中心將區域內的企業密切聯系起來,物流配送中心的工作可以和區域發展相結合,同時在具體組織物流時可以排除不合理運輸,實現物流配送的優化。
參考文獻:
[1]王之泰:現代物流學【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2
[2]吳清一:物流學【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3]王建宇:實施“零庫存”的幾種方法【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7(5)
[4]劉向紅:通用型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統設計【J】.物流管理,2007(3)
[5]余政鋒:物流中心選址的決策支持系統研究【J】.物流管理,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