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韓國用了30年時間實現了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堪稱世界奇跡。作為鄰邦,中國也正面臨與韓國當年類似的機遇。本文結合特定的經濟環境,分析韓國的成功經驗及其高技術產業政策的內涵,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
[關鍵詞] 高技術產業政策 啟示 韓國
一、韓國的高技術產業政策
韓國政府的高技術產業政策既成功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本文主要分析其成功一面,為我國高技術產業政策的制定及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1.制定發展戰略引導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在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上,韓國極為重視制定國家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戰略計劃,從宏觀層面對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進行引導,并根據經濟環境變化做適時調整。
在韓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政策使重化學工業獲得高速發展,但整個經濟沒有得到均衡發展。所以韓國政府制定的第六個五年計劃(1987-1991)基本目標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技術立國”,加緊開發新技術,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1989年,韓國制定了《尖端技術開發基本計劃》, 該計劃要求大力扶持發展10大領域的尖端科學技術, 即信息產業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新材料技術、生命科學及生物工程技術、精細化工技術、新能源技術、航天和海洋工程技術、21 世紀交通系統、尖端醫療和環境保護技術、尖端基礎材料技術。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韓國政府90年代初制定“戰略部門技術開發計劃”;1997年頒布實施《科學技術革新五年計劃》;1998年在《重點國家研究開發計劃》中將研究領域進一步細分到高技術產業領域;并在亞洲金融危機后1999年,再次修改了《科學技術革新五年計劃》,把確保國家戰略核心領域的獨創性技術創新力量和面向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的科學技術創新體制作為后三年發展的重點。
2003年,韓國政府又啟動了名為“十大新一代成長動力”的科技發展工程,重點發展數碼廣播、智能機器人,新一代半導體和未來型汽車等十大高新技術產業。
2.實施稅收優惠政策進行鼓勵
稅收政策對促進高技術企業的發展和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韓國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技術開發促進法》和《鼓勵外資法》中,主要實行技術開發準備金制度、人才開發費免稅制度、新技術推廣投資稅金減免等制度。同時將部分優惠政策受益人擴大到外國投資者,以鼓勵外國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本國的高技術產業。
韓國對高技術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同于我國的兩個共同特點是:一是稅收優惠以間接優惠為主。即:投資前幾年的對RD投入的稅收減免制度;提取準備金制度;加速折舊制度等等。二是針對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優惠措施:在企業創業初期注重于扶持、鼓勵,在企業的成長期側重于對企業收益的優惠。
3.通過政府采購進行扶持
由于高技術產品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政府在高技術產品發展初期以采購方式介入不僅可以發揮啟動產業市場的重要作用,而且通過降低創新的風險、增加投資者的信心,從而影響對高技術產業的資本投資行為。韓國自1966年就成立了政府采購辦公室,統一負責對外采購和國內采購、重點工程采購、對企業需要的重要原材料的采購。韓國1995年頒布了《政府作為采購合同一方當事人的法令》,規定了政府采購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程序,并規定了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采購制度和管理體制,建立了相應的申述處理機制。并且,為了應對1994年簽訂的“WTO政府采購協議”對國外開放政府采購市場的挑戰,韓國還采取了一些保護性的制度措施加強對本國中小企業的保護。
4.鼓勵風險投資的政策
風險投資主要投資于高技術企業,由于高技術企業的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征,風險投資業的發展對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韓國政府主要通過政府資助方式(政府有關機構的存款、政府授權的可轉貸政府基金)扶持風險投資企業的發展。1994年,韓國政府資助成立了韓國綜合技術金融股份公司(KTB),KTB的股東主要是大型企業、銀行機構和政府部門。KTB負責為高技術開發活動提供比較全面的資金支持,具體形式有:股本投資、貸款、租賃和代理融通等形式。另外,政府還授權KTB發行技術債券。1995年,KTB的資本規模已達成2590億美元,其中政府持有約15%的股權。KTB的建立和發展有力地支持了韓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1996年,韓國仿照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建立二板市場(高斯達克——KOSDAQ),為高技術企業提供直接融資渠道。
5.促進高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政策
韓國在促進技術成果轉化上的一個特殊政策就是成立研究成果商品化公司,該公司由政府的研究所和企業合資創辦,政府研究所出技術(情況特殊時也出資金),企業出資金,公司負責政府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的推廣和經營。韓國政府還通過專門的技術成果基金促進技術成果轉化。1978年,韓國政府成立韓國開發銀行,在該銀行內設立技術開發基金,向中小商業銀行提供新技術商品化基金。另外,韓國一些其他大金融機構(韓國技術開發公司、韓國技術金融公司、韓國開發投資公司)也設立了研究成果商品化的專項基金。韓國還通過制定法律(《協同開發促進法》)鼓勵產、學、研合作。韓國政府還采取資助出版物和技術成果展示會的形式,通過打通信息交流渠道,促進技術成果的轉化。
二、韓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1.戰略發展計劃必須根據經濟環境變化及時做出調整
韓國不僅重視制定高技術產業發展戰略計劃,還注重根據經濟發展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戰略計劃。例如: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韓國政府直接干預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執行。80年代以后,隨著韓國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韓國才逐漸放棄了國家的直接干預。日本為改變順應世界技術發展潮流,改變以往對技術模仿的過度依賴,提出“科技創新立國戰略”,強調技術創新在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技術產業的戰略發展計劃必須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相應調整,尤其是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市場環境和經濟環境都在發生急劇變化,更需要國家在長遠規劃的基礎上,應對變化,及時調整發展戰略計劃。
2.制定間接的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雖然也對高技術企業實行一些優惠措施,但稅收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優惠政策方式比較單一,以所得稅優惠為主,缺乏對企業技術開發過程的優惠政策。二是稅收優惠一般僅針對高技術開發區內企業,不利于高技術產業的均衡發展。因此,借鑒韓國經驗,可以考慮制定一些針對企業技術開發過程的間接優惠政策,例如對試驗研究費的減稅政策;或允許高技術企業提取技術開發準備金,制定高技術人才開發費免稅的制度等等。另外,應當將對高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擴大的所有高技術企業,而不僅僅是高技術開發區內的企業。通過這些政策,鼓勵高技術企業的技術開發,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3.加強對政府采購的監管力度
政府采購行為對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也逐漸開始重視政府采購的作用,2002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明確規定政府采購除特殊情況外必須采購本國的貨物、工程或服務。并加強了政府采購信息的公開披露:開通專門的政府采購網站——中國政府采購網,發布相關政府采購信息。我國當前政府采購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監督管理乏力。借鑒韓國經驗,可以考慮成立專門的政府采購辦公室,建立專門的獨立于采購執行部門的申述機構,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申述處理機制,加強對分散的政府采購活動的監督管理,切實保證政府采購促進作用的發揮。
4.出臺政府信用擔保體系和資助政策鼓勵風險投資發展
在發達國家,風險投資對高技術產業化起到了關鍵作用。從韓國的經驗可以看出,政府鼓勵風險投資的政策的特點是:除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外,韓國以不同程度的介入方式鼓勵風險投資。對我國而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逐步退出對經濟的直接參與,對風險投資的政策也應以間接的政策促進為主。風險資本不同于一般的商業性投資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于:風險資本需要有順暢的退出渠道。尤其是高技術的風險投資,有效的退出機制是風險資本參與的必要前提之一。我國目前在風險資本的退出機制上存在較大缺陷,主要表現在:在目前的資本市場上,高技術中小企業能夠上市進行股權融資的可能性很小,而針對高技術中小企業的“二板市場”尚未建立;資產重組也受到了一些諸如跨所有制形式、跨地區、跨行業重組難以進行等政策制約因素。因此,從政策支持角度出發,可考慮以下方面:一是建立專門針對高技術中小企業的“二板市場”。在國內的二板市場建立之前,應當適當放寬高技術中小企業到香港和美國等地的二板市場上市的條件,鼓勵高技術中小企業到海外市場上進行資本融資。二是逐步消除制約高技術中小企業資產重組的不合理的政策限制。
5.推進產學研合作,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促進高技術成果轉化
在我國的技術開發格局中,政府研究機構和大專院校仍占較高比重,企業的技術開發主體地位不強。2001年,我國RD經費支出中政府支出占28%,科研院所占10%。而發達國家政府RD機構支出一般僅占10%左右。我國在這些方面差距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一是計劃經濟和有管制的市場經濟下,政府掌控過多資源,而政府既不了解企業和市場對新技術的真正需求,也不對投入的成果承擔責任,導致政府很多財政投入失效;二是產學研合作通道不順暢。企業對政府一廂情愿的技術進步推動措施缺乏強烈的認同感,而企業和研究所都缺乏技術創新的緊迫感和動力;三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足,難以充分調動研發人員積極性。
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在于資金和人才激勵。因此,從政策方面入手,政府除應繼續加強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直接投入外,還應當在資金上對技術成果轉化予以扶持,成立并擴大專項的技術成果轉化基金,資助大學研究所在技術成果轉化上的投入,并對企業向大學研究所合作的資金予以減免稅,促進產學研合作。另外,還應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對科技人員以科技入股的形式參股企業和科技人員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創辦高技術企業予以政策鼓勵,激勵研發人員技術成果開發和轉化的積極性,促進高新技術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參考文獻:
[1]李怡羅勇:韓國工業化歷程及其啟示[J].亞太經濟,2007(1):51-52
[2]趙玉林:高技術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427-428
[3]張斌:日本、韓國政府采購制度概況及幾點政策建議[J].北方經濟,2001(6):37-38
[4]沈明宏裴夏生陳德棉:各國高技術產業政策的比較研究[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學報,1997(3):13-14
[5][韓]李智娜:韓國產業政策的演變及啟示[J].商業時代,2007(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