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國的許多行業中,商業賄賂已成為企業運行的潛規則。商業賄賂行為嚴重破壞了市場競爭秩序,如不及時治理,商業賄賂導致的市場腐敗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毒瘤。本文首先介紹了現行我國反商業賄賂的法律體系;進而分析中國關于反商業賄賂法存在的缺陷。最后,就完善我國打擊商業賄賂法治體系問題,提出自己的法律構想。
[關鍵詞] 商業賄賂 不正當競爭 規避法律
一、商業賄賂的特點及其反商業賄賂的意義
據相關部門統計,2000年以來,全國工商機關共查處了醫藥購銷,商業零售、建筑旅游等商業賄賂案件一共是15000余起,案值高達57.5億元,其中僅2005年就查處了2400多起商業賄賂案件,案值有9億多元,罰沒款1.9億,在藥品行業有案可查僅藥品回扣一項,每年被侵吞的國家資產就7億元,約占全國醫藥行業全年稅收的16%。由此可見,我國商業賄賂存在以下特點:
1.涉案人員手中掌握實權,其中很多是黨政領導、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部門的一把手。有的省檢察機關查處的商業賄賂案件中,窩案串案約占半數。
2.商業賄賂是典型的權錢交易型犯罪。國家工作人員行使公共管理職能,對各種資源和利益分配握有公共權力,因此最容易成為經營者行賄目標。一些國家公務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負責人與不法經營者勾結,以犧牲國家公共利益為代價,大肆索取收受賄賂、謀取私利,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了重大損失。
3.涉及面廣。商業賄賂以滲入到各個行業,據統計,目前醫藥購銷、經銷、工程建設、土地出讓、金融保險、產權交易、政府采購和資源開發等領域,已成為我國商業賄賂行為發生的重災區。
4.查處難度大.行賄者和受賄者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建立了攻守同盟,并且有較強實力的關系保護網。因此可以說反商業賄賂是一項長期而又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借助各行各業經營體制的科學設立、經營者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國反商業賄賂有以下意義:
1.首先反商業賄賂可以直接遏制不正當競爭,增強企業誠信。大量事實表明,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企業誠信包括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地位,與一流的技術,一流產品同樣重要。他們都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2.可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增加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隨著近來曝光的“朗訊風波”、再到最近的德普“回扣門”事件,國際輿論對我國商務環境的不利評論將直接影響我國的投資環境,我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受到影響和沖擊,商業賄賂很有可能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新的環境瓶頸。
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發展。商業賄賂嚴重違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誘發了社會的仇富、仇官心理,對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破壞無法估量。一個盛行商業賄賂的社會,絕不是一個規范有序的社會。在商業賄賂下形成的“奸商文化”更是對民族傳統美德的踐踏。
二、我國反商業賄賂存在的缺陷
我國商業賄賂如此嚴重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價值觀念、教育背景、企業制度設計、國家法律的制定、法律執行層面和社會經濟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本文只談及立法和執法方面的原因。盡管我國已初步建立起懲治商業賄賂的立法體系,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商業賄賂的有效治理。這些局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立法過于分散,這不僅給不法商業經營者以規避法律的機會,而且會給人們對相關法律的理解和掌握帶來障礙。由于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分別頒布于1993年和1996年,對商業賄賂形式的規定比較簡單,已不足以規范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商業賄賂行為。同時,商業賄賂的治理涉及實體、程序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參與的部門多,需要協調的工作量大,而作為打擊商業賄賂的專門立法,《關于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只屬于部門規章,立法層級過低,有些內容陳舊,無法滿足懲治商業賄賂的現實需要。
2.刑法里規定的受賄犯罪的主體范圍過窄。受賄罪的主體包括國家工作人員、公司、企業人員及國有單位,但對國有事業單位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非國有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如醫生),則沒有構成受賄犯罪的規定。此外,公司、企業人員賄賂犯罪僅僅包括公司、企業人員受賄罪和對公司、企業人員行賄罪,沒有關于公司、企業人員介紹賄賂的規定,也沒有對單位行賄,以及單位介紹賄賂的規定,致使大量的商業賄賂犯罪難以追究。
3.刑法里規定的商業賄賂的犯罪對象范圍有限。刑罰的設置也存在缺陷,如財產刑的設置,刑法規定只能在較高的量刑幅度上附加適用,而且一種犯罪只規定了一種財產刑,不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用罰金刑或者沒收財產刑。
4.一些地方和部門行政執法力度不夠,查處商業賄賂的積極性不高。由于受社會不良意識的影響,認為收受回扣、手續費等行為屬于商業慣例,促進了商品交易的實現,一些部門和地方對商業賄賂的危害性認識不足,認為查處商業賄賂會影響企業發展和當地的投資環境,因而對商業賄賂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怠于行使職責。即使查處,也多是一罰了之,缺乏長期有效的制約機制,導致商業賄賂在一些地方泛濫蔓延。
5.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機制,導致“以罰代刑”。雖然商業賄賂在我國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行政執法機關也查處了不少商業賄賂案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銜接機制,最終被審判定罪的商業賄賂案件卻不多。
6.尚未形成打擊商業賄賂的合力。各行業、各部門內部的紀律檢查機關,以及檢察、公安、工商、審計等部門都有查處商業賄賂的職責,但相互間溝通、聯絡協調機制尚不完善,難以形成合力和有效監管。由于主管部門眾多,多頭執法,致使商業賄賂的治理政出多門,對重大賄賂犯罪和腐敗線索,部門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傳遞,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打擊商業賄賂的力度。一些部門和地方出于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的考慮,對商業賄賂行為聽之任之,不履行查禁職責,進一步助長了商業賄賂的肆虐發展,增加了查處打擊的難度。
三、加快反商業賄賂法律制度完善的幾點建議
1.應當盡快制定出一部統一的《反商業賄賂法》。目前我國反商業賄賂的法律淵源有三個:一個公約,一個規章和若干個司法解釋。因此,制定一部專門的反商業賄賂法已成為大勢所趨。所以,應當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整合現有立法的基礎上,制定統一的《反商業賄賂法》,與刑法的有關規定互為補充。
2.在法律中擴大商業賄賂的主體,由于企業在營銷過程中,常采取代理制度,在反商業賄賂法中,應該明確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在營銷中的商業賄賂行為,各自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還將為社會提供公正信息的學者、裁判等界定為非典型信義義務人,如果此類主體非法收受賄賂,做出不公正的分析、發表虛偽的言論,愚弄民眾,情節嚴重的,應當在商業賄賂犯罪體系下受到刑事處罰。在這方面,我國可以以此作為借鑒。
3.建立各領域的“行賄黑名單”。全國檢察機關的“行賄黑名單”,對發生在建筑、金融、教育、醫藥衛生和政府采購領域的行賄犯罪建立檔案查詢系統,向社會提供查詢,正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但是,行業主管部門建“黑名單”其制度依據與程序依據是什么?誰有“資格”來查詢這一“黑名單”?通過怎樣的運作流程來查詢?查詢過程中是否會構成對被公布企業的侵權?如果對主管部門提供的查詢結果有異議,有什么救濟途徑可以復核、糾正?等等,這一切都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支撐,所以,在日后的法律完善中,應注意對這一制度的設計。
4.加大對商業賄賂的經濟處罰力度。商業賄賂犯罪屬于流通型經濟犯罪,我們應加重對行為人經濟、財產的懲罰,使行為人不可能在該類犯罪中得到任何經濟上好處。相關法律應當進一步明確罰金刑及沒收財產刑的適用,提高處罰幅度和力度,充分發揮財產刑的作用,使行為人不敢輕易以身試法。從現有規定看,我國對商業賄賂的制裁偏重于刑事立法,往往是處刑不輕,而經濟制裁不足。
5.建立查處商業賄賂的協作機制。在國際上,我國應加強與《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銜接。我國是《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成員國,我國刑法與公約的規定應當基本相適應,合理銜接和借鑒。在國內,行政執法相關部門之間、行政執法部門與刑事司法部門之間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和溝通聯系,建立信息通報、線索移送、案件協查機制,明確案件移送的標準及責任,形成治理商業賄賂違法犯罪行為的合力。同時,要進一步理順工作關系,明確職能分工,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四、結語
反商業賄賂的法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方面很多,其中不僅包括立法問題,還包括管轄問題及商業賄賂的法律適用問題等。要有效的打擊商業賄賂,需要各個環節的共同進步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屈學武:完善我國打擊商業賄賂法治體系的法律思考河北法學2006、6
[2]朱前星:論商業賄賂罪的刑法設計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4、1